当然,要形成如此“完美的”结构最重要的还是环境。
这种网状菌膜是特定微生物在静止、营养适中且存在清晰氧气梯度的环境下,通过运动、生产 EPS
等一系列复杂生命活动,最终呈现出的高度自组织的宏观形态。
在微生物学家眼中,这种结构远比一盘均匀生长的菌落或一瓶浑浊的菌液要复杂和高级得多。
问题来了,这些单细胞生物是如何协调行动,构建出如此宏伟的结构的?
它们之间存在一种被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的交流机制。
“Quorum”原指决策所需的法定人数。在微生物世界里,这意味着当菌落密度达到一个阈值后,它们会通过释放并感知特定的化学信号分子,来“知晓”同伴的数量。
这就像一个微观的“人口普查”系统。当信号分子浓度足够高,就等于向所有成员宣告:“我们队伍壮大,可以集体行动了!” 这种集体行动包括协同分泌黏性物质来构建生物膜的基质(相当于“建筑胶水”),或者共同产生酶来分解食物。
群体感应的存在,解释了生物膜为何是一个高度协同的“社会”,而非一盘散沙。正是这种原始的“社交网络”,让简单的微生物得以完成复杂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