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培养的四个核心素养,这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表述有很强的相关性。课程标准表述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课程学习后内化的具有科学特性的品质,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科学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
关于科学观念这个核心素养,有别于我们原来所说的科学知识。观念比知识要更高位更抽象,但是观念是由知识做支撑的。课程标准的表述如下: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观念作为一种素养,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如对物质、能量、结构、功能、变化的认识;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如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包括科学观念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科学观念作为一种素养,不仅仅是知识那么简单,还包括科学本质的季节和科学观念的应用。只有把科学观念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体现素养的特点。
探究实践其实包括了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两个方面。课程标准把它归纳为三个重要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关于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这两个方面,一般都比较好理解。把自主学习能力放在这里,主要是为了体现所有学科的共同素养。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表述是: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自主监控学习过程、自主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这明显是所有课程都应该培养的能力。
关于态度责任这个核心素养,其实主要指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关于具体的表现,课程标准已经非常明确了。关于四个核心素养的关系,课程标准以科学观念是基础,科学思维是核心,科学探究和实践是途径,态度责任是方向来概括。
教学建议:
1.要理解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关系。课程标准已经把四者的关系论述得非常清晰,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把握好、落实好就可以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所以不能偏废,缺一不可。
2.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考虑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应该怎么写?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通过什么,达到什么,培养什么。如“通过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以应用于温度计的制作”,而不是仅仅写为“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在实际教学中,要时时把握好素养导向的教学指向。课堂教学完成后,要马上进行迁移应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要创设作业新情境,让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检测学生的素养培养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