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这场以科学教学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四位老师的公开课、两位专家的精准点评以及杨君老师的精彩讲座,构成了一场思想与实践交融的盛宴。返程途中,那些课堂上的精彩瞬间、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仍在脑海中回旋,促使我不断反思科学教育的本质与路径。
戴丹丹老师的《设计小房子》一课,将工程思维引入科学课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化身为小小建筑师,在设计中考虑材料特性、结构稳定性与实际功能性。陈佳老师的《水珠从哪里来》则是一场探究之旅,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完整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完整循环。这两堂课共同彰显了科学思维培养的多元路径——既有工程设计思维的锤炼,也有科学探究能力的滋养。
沈银彬老师在点评中精准地抓住了这两堂课的核心价值——《多措并举提升科学思维》。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思维不是单一能力的培养,而是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创造等多种思维方式的交融共生。优秀的科学课堂应当如这两堂课般,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维训练场域,让每种思维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
余佳清老师的《声音的高与低》让学生通过铝片琴和3个长短不同的木桶探索音高与振动频率的关系,王燕飞老师的《认识棱镜》则引导学生发现光的分解与合成现象。两堂课共同特点是提供了多元支架支持学生的探究实践——有材料支架、问题支架、方法支架和合作支架。姜小卫老师在评课中提出的“多元支架赋能探究实践”理念,让我意识到支架的适时撤除与添加同样重要,正如学骑自行车时,辅助轮最终需要拆除一样,教学支架也应当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而逐渐淡化。
杨君老师的讲座《小学科学教具研制的探索和实践》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这位深耕教具研究多年的专家,带来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自制教具实物,更是对科学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他提出“教具是思维的具象化载体”,一件好的教具应当能够揭示科学概念的本质特征,降低学生认知负荷的同时激发探究兴趣。在动手实践环节,我们亲自体验了教具的制作与改进过程,真正体会到“做中学”的魅力。杨老师强调:“教具不在精美,而在精准;不在复杂,而在巧妙。”这句话值得每位科学教师深思。
区教师发展中心朱钻飚老师的活动总结为新学期科学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我意识到,科学教育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更要具备创新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这次教研活动对我而言,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专业的赋能。我深刻认识到,优质的科学教育应当是思维与实践的双轮驱动:一方面要通过多元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如棱镜折射般绚烂多彩;另一方面要通过适切的支架支持学生的探究实践,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亲历发现的过程。而自制教具作为连接思维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应当成为我们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回归教学日常,我决心将本次所学转化为行动:设计更多思维导向的科学任务,搭建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践支架,并着手开发一系列简便易行的自制教具。我相信,当科学课堂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实践探究的乐园,学生心中的科学种子必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秋日收获的不仅是果实,还有思想的光芒。这次教研活动如同一枚棱镜,折射出科学教育的多彩光谱,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期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能与同仁们共同探索小学科学教育更广阔的天地,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