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评价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行为、认识、态度等进行评判比较的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决策过程。科学课程的评价,也要体现国家文件的精神和要求。特别是要探索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指使用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多个指标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可以避免一般评价方法局限性,运用多个指标进行的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新课标呼应国家评价改革的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加强综合评价,是为了突出评价的导向性和全面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评价的最大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的综合评价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一是要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考查,以改进结果评价;二是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与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思维活动;三是探索增值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改进学习过程,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综合评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强调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1.要明确评价的目的。
评价功能是诊断、激励和促进,最主要的功能应该定位于促进和帮助学生。因此要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2.准确把握评价要素。
(1)评价主体要多元。教师、学生、家长、有关人员等都可以在评价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科学教学的调控者。
(2)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涵盖核心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态度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时机要全程。强化过程性评价,不能只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评价,而要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4)评价方法可多样。对应于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如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活动记录、作品分析、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作业、测验与考试等。
测验与考试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我们要改变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法,注意新情境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问题解决等方法,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素养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