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蓄一夏的光,点亮新学期的窗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子小学 俞琳婷
如果说平日教学是实战练兵,那暑假便是“复盘精进”的黄金时光。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保持好奇、持续学习”不仅是教学理念,更是职业底色。既要为自己补充科学知识的“养分”,确保传递给学生的内容准确、鲜活;也要从教学书籍中汲取方法,让科学课的“趣味性”与“探究性”。那些在学习中沉淀的思考、在阅读中收获的启发,希望能转化为新学期的教学“锦囊”,趁诸暨市暑期科学汇活动在此记录总结,不负这段成长时光。
一.阅读《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
暑假里,在祝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小学科学)。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有别于其他教育理论书籍那么高高在上,而是真正从一线课堂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书中看似简单的案例设计,实则大有巧思,蕴含深意。


分享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案例:1.《水结冰了》
这个案例针对传统教具中几个缺点进行了改进:


1.1器皿不便观察实验现象,易散热的缺点,改进成→真空双层玻璃杯,真空层隔绝了热量的传递,很好地对冷冻液进行保温。透明玻璃加球型杯壁还可以放大实验现象,方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1.2.针对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将原来使用的冰加食盐替换为低温饱和食盐水,不仅透明方便观察,且凝固点为零下20度,温度更低,液体也更清晰方便观察。
1.3针对温度计精确度精确度不够的问题,用电子温度计代替玻璃棒式温度计,改进后所测得的数据精确度高,反应更快,且能及时反映温度的细微变化。为学生准确建构水在0℃开始结冰的知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这个案例对于我来说,拓宽了我的思路,尤其是使用饱和食盐水,既能使实验现象明显,又简单易得,操作方便,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热在水中的传递》


这节课我自己也上过,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起初采用的是用红墨水或者是高锰酸钾消毒片进行加热溶解,学生对高锰酸钾的融化的走向的确有直观的感受,但对于热在水中的传递流程还是非常模糊的。于是我改成了感温变色球,变色球先后变化能让学生观察到温度的变化,但由于感温变色球比较灵活,变色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路径,学生对于热对流的概念还是较模糊。直到我看到这本书中的改动,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个案例针对传统教具中几个缺点进行了改进:


2.1 自制双开口玻璃回型管能够延长水流动的路径,同时高锰酸钾消毒在水中扩散的路径也是更加清晰可见
2.2 在双开口玻璃回型管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利用温度数据具象化地表达能量传递。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到采集数据,培养学生实证思想,用数据说话,从而更加全面认识热对流。
根据这本书中的案例,我思考今后对于我的实验创新可以走这几个方向:
1. 运用直接对比,让繁琐数据现象化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收集数据进行科学论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所以要利用好记录表或者是Excel表格等手段,等数据更加现象化。
2. 借用直观技术,让实物暗箱透明化
实验现象的可视化影响着小学生对科学知识、规律的理解和对科学实验的喜爱。特别是抽象的问题,如果不能直观呈现实验现象,学生难以达成对其问题的解决和对概念的理解。
我认为首先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例如AR,VR等进行观察,对于有些看不见的实验现象也可以借助别的材料使实验结果可视化。例如《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这一刻,利用感温油墨将看不见的热传递化成看得见的现象,有效地呈现出来。
3. 引用微课资源,让操作流程直观化
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手段,具有主题突出、关注差异、灵活有趣等特点,深受老师们的热爱,尤其是我们科学,微课能够充分展示实验过程,配上特写镜头、放慢倍数、配上解说文字等技术处理来




4. 利用生活废品,让实验材料丰富化


低成本实验材料的收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过程,能够大大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特别是一些项目化工程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很多材料。一个简单的矿泉水瓶,既能用来造船,也可以用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等问题。几根简单的吸管,就可以制作出排箫等自制乐器。
总之,创新实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构建科学观念,认识科学本质与规律。
二.指导一项活动
这个暑假,我还带领孩子们进行科学阅读和观察植物

。
科学阅读是一场科学与生命的深度对话,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字里行间遨游宇宙、探秘微观;而亲历植物观察则让他们俯下身来,用一颗好奇的心去触摸自然的脉搏。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交上了一份份充满灵性的作品: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实验报告,而是图文并茂的《植物成长日记》,记录下从种子破土到嫩叶舒展的生命奇迹;是创意十足的“树叶标本艺术”,用排列与拼贴讲述自然的对称与美学;更是基于观察后提出的一个个天真却深刻的“科学问题”:“为什么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薄荷叶的气味为什么会驱虫?这些,远比学会一个知识点更为珍贵。我们见证的,是科学素养的悄然生长——是那份静心观察的耐心、大胆提问的勇气和乐于分享的热情。这个夏天,科学的种子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静待日后开出更绚烂的花朵。 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富有新意的作品。










三.改进一个实验
阅读了《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后,我对实验创新的兴趣油然而生,于是对五年级下册《摆的快慢》这一课进行实验改进。
《摆的快慢》这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本单元前几课中介绍了燃香钟和水钟这两种计时工具的构造和原理,从《机械摆钟》一课开始,4-6课都是对计时工具——摆钟的研究和探索。在前一课,学生经过测量自制摆1分钟摆动次数时已经发现各小组摆动次数是不一样的。沿着上节课的问题,本节课将直接聚焦到“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学生前概念,学生的猜想基本上分为三种,与摆绳长度有关、与摆锤质量有关、与摆动幅度有关。学生将经历“讨论-猜测-验证”,以对比实验方式分别研究摆的快慢与这三个量的关系来修正自己的猜测,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
摆的快慢控制变量表
| 摆绳的长短 | 摆锤的质量 | 摆幅的大小 | 人为因素 |
研究摆锤
|
×
|
√
|
×
|
尽量避免
|
研究摆幅
|
×
|
×
|
√
|
研究摆绳
|
√
|
×
|
×
|
注意:认为不能改变的因素打“×”,认为可变的因素打“√”
|
对于《摆的快慢》这一课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从摆绳长度,摆幅和摆锤质量这三个方面入手。
传统《摆的快慢》器材的缺点明显:1.传统的器材在调节摆长时需要用皮尺多次测量,操作繁琐,很难做到精确调整摆长,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2.传统器材在研究摆锤质量时,由于需要更换不同的摆锤来研究,就要求学生重新解开绳子,系上新的摆锤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本该不变的摆锤长度很难不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的数据。3.传统器材在研究摆幅时,由于没有合适的参照物,摆幅用肉眼看非常不精准,不科学。或者使用量角器,但固定麻烦。
将研究的三个问题与实验难点有机结合,在原来的器材铁架台等器材的基础上,加上打印的卡纸和环形磁铁,设计制作出《摆的快慢》实验装置改进器材。用环形磁铁作为摆锤,用打印的卡纸标注出摆绳常用的10cm、20cm、30cm。并且为了解决摆幅的问题,也标注了常见的角度,如15°、30°、45°等。








这个暑假,对我而言,是一场沉静而丰盈的自我重构。每一次阅读与记录,都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升级。这个夏天的沉淀,为我注入了新的视野与动能。我期待将这份积蓄的力量转化为新学期的课堂实践,与学生一道,在科学的沃土上深耕不辍,共同见证彼此生命的拔节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