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启迪科学思维——2025暑期科学课程标准研修与教学实践反思
明德小学 林珊珊
短暂的假期既是休整的时光,更是充电学习的宝贵机会。这个暑假,我潜心研读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这本“宝典”,并结合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实际,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书写科学小论文。
一、 研修核心:对《新课标解读》的深度理解与思考
《新课标》所确立的四大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是一个有机整体,为小学科学教育描绘了清晰的“育人”蓝图。我深刻认识到:
“科学观念” 是基石,但需在探究中构建,在实践中深化,而非机械记忆。
“科学思维” 是灵魂,是教学应着力培养的核心能力,包括推理论证、创新思维、模型建构等。
“探究实践” 是路径,且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动手做实验,更是融合了科学探究、技术与工程实践、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活动(充分体现了STEM/STEAM理念)。
“态度责任” 是归宿,旨在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乐于合作、敬畏自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这一理论框架,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我的课堂不应是知识的“中转站”,而应是点燃好奇火种、训练科学思维、体验探究乐趣的“孵化器”。






二、 聚焦实践:对学生科学探究与论文写作的重新规划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我将研修思考的重点,落在了如何将课标理念转化为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撰写科学小论文的具体行动上。
(一) 科学探究:从“验证”走向“发现”
我反思了过往探究活动中存在的“菜谱化”问题——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指令,验证一个已知结论,思维参与度低。新学期,我计划做出以下改变:
源头活水:激发“真问题”
探究的起点必须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好奇。我将鼓励并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为什么汤勺在水杯里看起来是弯的?”)、
课堂延伸(学完《光的反射》后思考“我们可以制作一个怎样的潜望镜?”)、
自然观察(“校园里不同树木的落叶时间为何有先后?”)。
问题不怕小,但必须“真”,唯有如此,学生才有持续探究的内生动力。
过程为重:强调“思辨与设计”
减少直接给出实验步骤的做法,转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案:“你的猜想是什么?”“如何公平地检验你的猜想?”“需要控制哪些变量?”“数据应该如何收集和记录?”
这个过程,正是锤炼其“科学思维”的关键。
记录为要:注重“客观与实证”
要求学生养成像科学家一样实时、客观记录的习惯。不仅记录成功的现象,更要珍视“失败”的数据和“意外”的发现,这些往往是更深刻学习的起点,也是后续撰写论文的第一手证据。
我校学生陈泓潮,在梦境中获得启发,利用乐高编程的技术,实现自己的小发明。并以科学严谨幽默诙谐的笔触将自己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记录下来。















(二) 科学小论文:从“报告”走向“思维表达” 我认识到,科学小论文并非实验报告的简单扩充,它是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梳理、论证与反思,是其科学思维活动的物化成果。 1.搭建框架,降低畏难情绪 为小学生提供清晰的写作脚手架至关重要,我设计了以下模块化结构: 我探究的问题:明确研究主题。 我的猜想:呈现个人的初步假设。 探究过程与方法:图文并茂地阐述如何做的。 我的发现与数据:用表格、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观察记录和测量数据。 分析与结论:(这是核心)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尝试解释现象,判断猜想是否被证实,并得出结论。 反思与新问题:思考本次探究的不足、收获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疑问。 强化核心:指导“分析与结论” 将教学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寻找模式、得出推论上。通过“你从数据中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等追问,推动他们进行深度思考,让论文结论有据可依。珍视结尾:鼓励“反思与生成” 论文的结尾不再是句号,而应是问号。鼓励学生提出后续研究设想,将每一次探究都置于连续不断的科学探索链条中,永葆科学好奇之心。 我校学生发先自己的鞋带老是掉落,为了解决低年级学生不会自己系鞋带的问题,自制鞋带磁扣,并在班级进行分享与推广,将自己进行科学探究与科学发明的过程
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暑期的学习让我更加坚信,教师的成长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而最好的航标便是持续阅读与专业实践。每一次对专著的研读,都是与教育智慧的深度对话,它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注入源头活水,提供理论支撑与方向指引。未来,我定将“多读书、勤思考”作自我研修的常态,不断从书籍中汲取力量,丰厚自己的科学素养与教学底蕴。 与此同时,我更深感肩上的责任——将书中所学转化为课堂所能,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由探索的科学天地。我将以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呵护每一个稚嫩的好奇提问,引导每一次专注的动手探究,欣赏每一份充满童趣却又不失严谨的科学记录。我愿成为学生科学探索路上的支持者与同行者,鼓励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在亲历发现的过程中真正爱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