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笃行,学思践进
诸暨市暨阳小学 冯昕怡
夏日炎炎,暑气蒸腾,假期的节奏虽放缓了脚步,但也可以让人在放松里充实,在整理中提升。
一、书香润思,理论促进 假期里,我阅读了《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与创新案例》一书,书页间跃动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个个实用的创新案例,也帮助我解开了许多实验教学中的困惑与窘境。



书中清晰地罗列了针对不同实验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1、运用直接对比。让烦琐数据现象化。2、借用直观技术,让实物“暗箱”透明化。3、引用微课资源,让操作流程直观化。4、巧用模型模拟,让抽象问题具象化。5、利用生活废品,让实验材料丰富化。其中,“巧用模型模拟” 与 “变废为宝” 两条精辟的理念,让我感触颇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历,我认为教材里的抽象概念遇上思维具体的小学生,模型模拟与生活废品的改造利用,无疑为科学课堂注入了新活力,让知识在孩子们手中变得可触可感,可观可探。
1、模型模拟让抽象概念落地生根
在《天气》单元中的《测量降水量》一课中,初上这节课时,由于材料时间限制,不能在课堂上做到真正模拟降水实验,于是我便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制作雨量器。但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成功的做出了雨量器,但让学生在课后利用雨量器去测量降水量,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也让这节课失去了灵魂。
之后,我尝试改进,利用铁架台和塑料瓶制作雨量器模型,通过大气压原理,学生只要打开瓶盖,就能模拟日常降水,不同小组的降水量不同,真实模拟24小时的降水情况。通过模型模拟下雨场景,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降水量是不同的。模拟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
2、变废为宝让资源焕发新生
在《工具与技术》单元的《不简单的杠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和运用杠杆原理,我将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制作简易小杆秤。要求利用身边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一个能称量至少50克,尽可能精确且外表美观有创意的小杆秤。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利用了各种废旧物品代替秤杆、秤盘和秤砣,制作出各种新奇的杆秤。
在《光的反射》一课中,关于制作潜望镜,我尝试引导学生从家中的生活废品寻找材料。学生的材料各式各样,薯片筒、牙膏盒、卷纸筒芯等等。学生们小心裁切镜片槽口,再嵌入小镜子。通过这自制的“潜望镜”窥见角落的隐秘时,废品摇身一变,成为承载知识的奇妙载体。
模型如桥梁,将抽象思维具象化;废品改造则打破资源壁垒,使科学探索回归朴素本真。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如明灯,照亮前路:教育之智,常寓于朴素;科学之真,每生于生活。
二、创新实验,学用新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探究小球的运动路线》创新实验
该实验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实验名称:通过击球活动,观察小球运动路线。
实验目的:根据运动路线不同,知道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实验过程:利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击球,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观察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的运动路线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已经会对物体的运动路线进行初步描述,但表达的词汇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描述。
2、学生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不习惯将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


实验不足之处:
1、用手将小球推出桌面,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实验中,由于小球运动速度比较快,学生很难清晰观察到其运动轨迹。
2、学生即使观察到了小球的运动轨迹,由于没有实物效果展示,对于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判断,也是比较主观性,不能根据证据说话。
3、实验创新与改进:利用纸板和塑料轨道制作出一段斜坡轨道,将磁力画板接在轨道末端,将磁力小球从斜面顶端滚落,最后可以清晰地在画板上看到小球的运动轨迹。


创新点:
1、学生可以从磁性画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小球的运动路线。
2、磁性画板上的黑色线条可以擦除,该实验装置可以重复多次使用。
斜面坡度也可以调整,可用于探究不同斜面下,小球滚落的运动轨迹。

三、教学相长,师生并进 假期里,不少学生也通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科技知识,也会尝试体验各种趣味实验来丰富假期生活。



每年的暑假研修期间,我总能在书页间汲取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整理中不断反思、创新与拓展,让自己的专业能力持续精进。在团队成员的交流学习中,让我在教育之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