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引领实践,反思促进成长——2025年暑期科学教育研修与实践总结
诸暨市暨阳小学 严娟
2025年暑假,根据诸暨市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的统一部署与要求,我积极投身于“暑期科学汇”活动,紧紧围绕“精读一本专著、指导学生实验、总结一个项目”三大核心任务,开展了一次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实践与反思之旅。这段时光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充电期”,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期”和实践能力的“升华期”。我力求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在知行合一中提升自我,赋能未来教学。现将本暑期的学习与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 理论研读与深度内化:精读《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启示
《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书,如同一幅详尽的“航海图”,为我理解和驾驭跨学科实践活动提供了清晰的理论坐标和行动指南。我逐章精读,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收获颇丰:
1.主题选择:源于生活,指向核心。本书开篇即强调主题是活动的灵魂。优秀的主题应源于学生的真实世界,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究价值,能够自然嵌入多学科知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让我深刻反思,过去在设计活动时,有时过于侧重学科知识点本身,而忽略了从学生关心的真实问题和现象出发。书中提供的主题生成策略,如从社会热点、生活现象、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为我未来开发活动主题拓宽了思路,启示我要更注重主题的“生活味”和“综合味”。
2.目标设计:超越学科,聚焦素养。第二章明确指出,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必须超越单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转向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跨学科素养的综合培育。学习后,我认识到以往的目标设定可能存在“学科拼盘”倾向,未能有机整合并明确高阶思维的目标。未来,我将依据本书指导,在设计活动时首先明确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维度,进而逆向设计,使各项活动环节都紧密围绕这些综合目标展开,确保活动设计的高立意和强指向。
3.实施过程:学生主体,探究为本。第三章系统阐述了以项目化学习(PBL)、探究式学习等为代表的实施模式,详细解析了从项目启动、知识建构、持续探究、成果制作到公开展示的全过程管理策略。这为我系统化、规范化地组织实践活动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方法论”。特别是其对“驱动性问题”设计、探究环节的层层递进以及成果形式的多元化强调,让我对如何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如何搭建学习支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教师角色:转型赋能,协同引导。第四章深刻剖析了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资源的提供者、过程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伙伴。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课程整合能力、跨学科知识背景、过程性评价设计和动态指导能力。这对我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方向,促使我思考如何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成为学生探究路上的“向导”而非“轿夫”。
5.案例剖析:借鉴迁移,知行印证。第五章的典型案例分析,将前四章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具体。通过剖析这些成功案例,我直观地学习了如何将理论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活动设计、如何应对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如何设计有效的评价工具等。这些案例成为我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具有极强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 持续指导与过程跟进:暑期学生实验的布置与预期
为巩固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其假期中的探究习惯和动手能力,我在暑假前夕,面向我所任教的四个班级,精心布置了暑期家庭科学实验任务:参观一个自然景点或科学基地与场馆、经度一本科普书、制作一件科技作品。我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观察、个人兴趣及所学科学知识,自主选择或设计一个力所能及的小实验进行深入探究,并于8月份将作业已拍照、视频的形式发送我邮箱,开学后再将相关的实验作品、模型或实物带到学校进行展示交流。
此项安排旨在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打破时空界限,让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学期中延续到假期,保持学习的连贯性;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内在动机,培养其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三是通过“线上提交+线下展示”的方式,既能在过程中给予及时指导,又能在开学后搭建分享平台,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目前,我已收到部分学生的实验照片,并通过网络进行了个别交流与点拨。我期待在新学期的课堂上见证琳琅满目的创意作品。








三、 复盘提炼与经验升华:《探索时间的奥秘》项目化学习活动总结
借助本次暑期总结的契机,我对上学期成功实施的《探索时间的奥秘》项目化学习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复盘与梳理。该项目恰逢暨阳小学三十周年校庆,融合了科学、数学、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元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跨学科实践探索。
1.项目缘起与驱动性问题:活动以校庆为真实背景,以“如何通过探索时间的奥秘,来记录和展示我们在学校的成长与学校的变迁?”这一极具号召力和探究空间的驱动性问题为核心,成功地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与学生情感记忆和学校历史紧密相连的探究任务,赋予了学习活动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2.实施过程与跨学科融合:活动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大环节:
环节一:《趣问时间:开启十万个为什么之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关于时间的各种问题,制作成问题海报,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提问能力(科学、艺术)。


环节二:《趣解时间:十万个为什么大揭秘》,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研讨等方式,探究时间的起源、计时工具的发展史、时间单位的演变等(科学、数学、历史),并融入关于时间的诗词、名言、谚语的搜集与赏析(语文),深化了对时间的多维理解。




环节三:《计时妙具:揭示钟表水钟的计时奥秘》,各年级根据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分别挑战制作简易钟表、水钟、日晷等计时工具(科学、技术、工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理解了计时原理,锻炼了工程设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时光印记:三十周年校庆献礼》,作为成果展示与升华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反映时间流逝、个人成长、学校变迁的纪录片脚本、手绘时光轴、老照片故事集等(综合实践、美术、信息技术),为校庆献上了一份充满童真与智慧的独特礼物,情感教育目标水到渠成。


3.成果反思与不足: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不仅系统建构了关于“时间”的知识网络,更在亲身经历中提升了探究、合作、创新、表达等综合能力,增强了爱校情感。回顾整个过程,我作为指导老师,在实践中初步运用了本次所研读专著中的诸多理念,如在主题选择上紧扣真实情境,在目标设计上关注素养综合,在实施中尝试放手让学生主导探究。然而,也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例如:在过程性评价的精细度、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指导、以及更深度整合信息技术支撑探究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这次总结让我对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待改进之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 小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这个充实而富有意义的暑假,我完成了一次从理论输入到实践反思的完整闭环学习。精读专著使我获得了系统化的理论武装,明确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原理与实施要领;指导暑期实验是教学责任的延续,着眼于培养学生持续的科学探究习惯;而对《探索时间的奥秘》项目的深度总结,则是一次宝贵的实践复盘,让我在成功中收获信心,在不足中明确方向。
这三项任务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理论的学习照亮了实践的道路,而实践的体验又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展望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我将带着这个暑期的收获与思考,积极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的先进理念与方法转化为常态化的教学行为,更高质量地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并尝试设计实施新的、更优化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执行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