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振宁三大幸运VS“关门弟子” [复制链接]

1#
     天资、努力、人生际遇是人才成长的特律,这在杨振宁教授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还在他出生不满一周岁时,父亲杨武之便考取公费留美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就教他认识了3千个字。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1938年,中学尚未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时年才16岁。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看一次电影。      
      杨振宁自称自己有三大幸运:“一是小时候在清华大学住了8年,清华园的8年是我永远难忘的,那里的每一棵树我都爬过,每一棵草我都研究过。能在一个学术环境浓厚的氛围中成长是一生中一个极大的幸运。”
      二是抗战时期又到了西南联合大学呆了7年,尽管当时西南联大虽然物质条件非常差,但杨振宁说,他遇到了人生中最好的老师:吴大猷和王竹溪。在联大,他还接触了最认真的教学和治学态度、最努力的同学。
    三是1946年初开始进入芝加哥大学,这又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个人际遇,因为当时芝加哥大学有世界最好的物理系,“物理系里三位影响我最大的是玻尔、费米与泰勒教授。”
    好的老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治学的精神、思维方式与基本方法。



                                                                                                                                                             ——   来源:《物理学家的故事》(节选)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杨振宁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古色古香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三层,杨振宁先生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武之先生曾经工作的地方。
      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纪录片拍摄地,他六岁的儿子,也客串了儿时的杨振宁先生。
      虽然刚40出头,翟荟就已经获得多项荣誉。在他看来,科学是面向未知的,科学家不能“躺平”在已有的成绩里,要持续不断地探索。

       “宁拙勿巧”是杨振宁先生说过的话,也是对翟荟产生最大影响的话之一。           
       翟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做学问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翟荟认为,学生的学术水平是随着积累不断增长的,最初的文章影响力也许不大,但随着积累,慢慢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科学里没有权威,科学就是追求理性的实事求是。而科学家精神中,最首要的就是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翟荟说。
      在他看来,科学不同于技术。“科学是探索未知,而不是攻关。
      除了做科研,翟荟还会腾出时间,干些看起来似乎跟专业不相关的事。比如,每年他都会阅读四五十本书,包括历史、社会、纪实、通识等各种类型。此外,他还坚持每天练10分钟毛笔字。记者到访的前一天晚上,翟荟正在读《偏见的本质》
      在他看来,科学家也被贴上了太多“标签”,存在很多固化认识和刻板印象。“比如科学家就是不顾家的、很苦的、很忙的,如果都是这样,青少年还怎么向往科学事业呢?”
      “科研也是一种职业,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生活。”实际上,回到家中,翟荟也经常做饭,关心孩子的学习。
                                                                                                                                                                                                                                                                                                                                                 ——来源:中国科学报(节选)

最后编辑天边 最后编辑于 2025-08-26 11:06:22
本主题由 管理员 白云的家 于 2025/8/26 20:57:42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宁拙勿巧”最初的文章影响力也许不大,但随着积累,慢慢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科学是探索未知,而不是攻关。“ 感谢分享,静下来好好阅读和思考这几句发人深省的话,帮助很大。
TOP
3#

“宁拙勿巧”最初的文章影响力也许不大,但随着积累,慢慢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科学是探索未知,而不是攻关。“ 感谢分享,静下来好好阅读和思考这几句发人深省的话,帮助很大。
林杰 发表于 2025/8/26 12:14:14
“著书年时不止,思诗金石为开~”期待读到更多您写的文章
TOP
4#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的含金量还会上升
TOP
5#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的含金量还会上升
心驰 发表于 2025/8/26 15:06:30
让您感慨的是哪句话呢
TOP
6#

实干对于人的成长也好,社会的发展也好,都是至关重要的。
TOP
7#

实干对于人的成长也好,社会的发展也好,都是至关重要的。
金亚军 发表于 2025/8/26 16:34:35
嗯嗯那,就像王阳明那句“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TOP
8#

科学是探索未知~
TOP
9#

近朱者赤,好的环境造就人才。自律自强是成才的必要品质。
TOP
10#

宁拙勿巧,不管是教学还是生活,我们都不能投机取巧。
TOP
11#

“宁拙勿巧”不但是一种科研态度,也是为人的立足根本。
TOP
12#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的含金量还会上升
心驰 发表于 2025/8/26 15:06:30
角度不错
TOP
13#

近朱者赤,好的环境造就人才。自律自强是成才的必要品质。
付出永远美丽 发表于 2025/8/26 19:27:42
于是“孟母三迁”~
TOP
14#

“天资、努力、人生际遇是人才成长的特律”,自知天资不足,人生际遇随缘,那我们自身所能控制的只有努力了。
TOP
15#

“天资、努力、人生际遇是人才成长的特律”,自知天资不足,人生际遇随缘,那我们自身所能控制的只有努力了。
屠琴 发表于 2025/8/27 6:58:26
发上等愿 结中等缘 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 寻平处坐 向宽处行‌
TOP
16#

这个人也说有造世主。
TOP
17#

天资、努力、人生际遇是人才成长的特律,这句话说的很好
TOP
18#

科学家也不能躺平,要努力
TOP
19#

千里马遇伯乐
TOP
20#

科学家也不能躺平,要努力
樱桃荔枝 发表于 2025/8/27 9:47:27
科学家也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专研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一定的幸运,出现大成果也好,不出现也好,都是一样重要的。
TOP
21#

这个人也说有造世主。
上虞水手 发表于 2025/8/27 9:21:20
爱因斯坦曾感叹:“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TOP
22#

看过纪录片《西南联大》,推荐
TOP
23#

认真教学,宁拙毋巧
TOP
24#

需要天赋也需要机遇和实干,缺一不可
TOP
25#

宁拙毋巧,适用任何场景!
TOP
26#

宁拙毋巧,适用任何场景!
馨梦李志鹏 发表于 2025/8/27 22:43:39
会不会太绝对呢?毕竟很多伟大的突破都源于一个“巧思”或“灵感”。如果一味因循守旧,拒绝跳出框架思考,就无法实现从0到1的飞跃。这里的“巧”是创新的火花~
TOP
27#

这个4个字适合科学研究
TOP
28#

喜欢这句“好的老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治学的精神、思维方式与基本方法。”不知道自己离好老师还有多远,但我始终在想这个方向努力!
TOP
29#

翟荟打破了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 读杂书、练书法、顾家做饭,既展现了科研之外的生活温度,也呼应了 “让青少年向往科学事业” 的现实意义,让科学家精神从 “高山仰止” 变得可感可学。
TOP
30#

翟荟打破了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 读杂书、练书法、顾家做饭,既展现了科研之外的生活温度,也呼应了 “让青少年向往科学事业” 的现实意义,让科学家精神从 “高山仰止” 变得可感可学。
傅滨飞 发表于 2025/8/28 15:08:07
据说杨振宁华尔兹跳的很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