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舟山普陀:“AI 赋能上好每一堂课”——东海风 2025 普陀教学文...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舟山普陀:“AI 赋能上好每一堂课”——东海风 2025 普陀教学文化节小学科学专场
      为探索 AI 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科学课堂提质增效,“AI 赋能上好每一堂课”—— 东海风 2025 普陀教学文化节小学科学专场于 8 月 14 日至 15 日在沈家门第四小学顺利举办。本次专场聚焦科学思维培养、模型建构进阶及 AI 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汇聚了多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例展示、专家点评与专题讲座,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研讨、共促成长的优质平台,开启了一场以科技赋能科学教学、以思维引领素养提升的教育探索之旅。
     8月14日上午,林佳老师以《光影变幻下的东港》视频开启《有关光的思考》探究。从"是什么造就奇妙光影”引入,引导辨别光源,探寻教室光源,围绕“黑暗中能否视物”猜想,借模拟实验、画图等验证,理解“有光才能视物”逻辑。夜视仪的拓展,延伸对光的认知边界“让光表演奇迹”活动,驱动学生从概念理解迈向实践创新,借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与体验,推动科学思维从感知、验证到应用创造进阶,助力深度构建光学知识体系。


     第二堂课《心脏和血液》由宁波的胡永强老师执教。以抽血场景引入,驱动学生从生活关联科学,初步感知身体血管、心脏。用听诊器听心跳,借模拟实验(橡胶球-心脏、塑料管-血管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模型思维。小组汇报环节,结合流量计数据、保护心脏方法及AED实例,从事实认知迈向应用思考。最后以动态板书梳理心脏工作与运动影响,推动科学思维从感知、建模到综合理解的进阶,助力学生深度构建知识。

     随后,宁波市名师、小学科学正高级教师竺红波以“感谢”“感动”“感悟”三个词语开始了她的评课环节。首先竺老师认为林佳老师以“光影东港”激发学生兴趣,关联日常光现象;借夜视仪等科技,拓展科学认知,衔接核心知识与生活应用;“光影游戏”延伸探究,驱动实践体验。从感知生活光影,到理解科技应用,再到实践探究,层层递进,助力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活动双进阶。随后竺老师对《心脏和血液》一课进行了点评。从体检抽血、运动心跳等生活场景切入,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唤醒学生认知;借健康习惯讨论,推动知识向实践转化,强化应用思维;引入AED等社会急救内容,拓展知识价值。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实现科学思维从生活感知到社会应用的进阶,让学生在探究中懂健康、知责任。最后,竺老师从教学目标、内容、活动等,聚焦素养与思维发展等8个方面对科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8月14日下午,竺红波老师开展了从“理解”到“建构”——小学科学模型思维的进阶路径与课例分析。竺老师带领我们从厘清模型概念,到理解其含义、结构等深度认知,再到通过思维实践简化抽象对象的建构过程,形成完整逻辑链。课堂以“情境锚定问题→问题驱动活动→活动建构模型→模型解释现象”推进,实现思维从感性认知到系统应用的跨越,为科学素养培育筑牢路径,让知识习得与能力成长深度融合。

    8月15日上午,王春燕、陈思远和莫静娅三位老师开展了AI助力科学教学的相关讲座。王春燕演示了易点慧操作方法,现场教师参与互动问答,了解了易点慧的功能和应用场景。此设备能快速收集学生回答,分析数据,精准追踪学生课堂表现。王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豆包智能体的创建方法。易点慧直观呈现学生思维,实现“以学定教”。智能体支撑探究,实现“因材施教”。AI软件还可以辅助教师备课、授课、教研等活动。陈思远老师从暑假旅游经历引入他的讲座内容,围绕“教”与“学”、“单课内容”与“整个单元”、“教材”与“课标”三方面讲解了AI软件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师们的工作效率。莫老师围绕 AI 在课件制作中的应用展开介绍。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利用 AI 智能体快速构建课件框架,提及 deepseek、coze 等工具。二是 AI 提升课件互动性的具体应用,包括虚拟数字人打造情境教学、角色动态化实现“科学家”讲解、互动问答设计、素材动态化及智能答题模型优化练习反馈等。

      普陀区教研员陈佩红老师详细阐述了小学科学家庭微型实验室的建设要点及价值意义。她强调,家庭微型实验室应秉持“小而精”的原则,在材料选择上优先考虑易得性,操作流程需简便易懂,同时必须将安全性放在首位,确保学生能在安全环境中开展实验。通过在家庭场景中营造浓厚的实验氛围,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结果的过程中,逐步发展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给各校提供具体可行的参考,陈老师还专门展示了沈家门小学和沈家门四小的家庭实验室案例,从实验空间规划、常用器材清单到典型实验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介绍,为其他学校推进家庭微型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
    15日下午,围绕竺红波老师的讲座内容,根据片区将各校分成了6个小组对模型建构的课例进行分析。李彬彦老师代表六横片区进行了《八颗行星》一课模型建构课例分析,从行星大小和位置关系两个建模活动,阐述其突破认知误区、助理解比例失真的核心价值,介绍教学策略与支架设计,总结双模型对比等教学启示。沈家门一小的童燕燕老师针对《测量降水量》这一科学教学内容,优化降水量测量的模型。她通过对传统测量模型的结构设计、操作便捷性及数据准确性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进,成功让改良后的实物模型在科学课堂中充分发挥了直观演示、互动探究的重要作用。这一实践示范也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鼓励大家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动脑思考,不断创新和改进科学教具,从而更好地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城北小学和朱家尖小学片区以《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为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介绍种子的内部结构,深化种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同时,利用概念模型(图示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种子的结构与功能。沈家门四小和舟渔学校介绍了极具特色的“四维建模法”,该方法通过四个层层递进的层级,为学生构建起认知事物、解决问题的完整路径。分别是“情景导入,感知模型”“基于认知,理解模型”“实验探究,构建模型”“结合实验,运用模型”四个方面。

     沈家门小学对蚕的生命历程进行模型建构课例分析。先借实物、AI动画引入,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再用符号、图形搭建概念模型,呈现阶段转换逻辑;接着标注、分析完善模型细节,深化环境适应理解;然后设变探究、预测拓展模型运用;最后遵循逻辑,助力理解生命规律,提供教学实践路径。普陀小学围绕《身体的运动》一课,从理解模型、模型建构到迁移应用三个梯度进行了全新设计。课程先引导学生触摸身体,直观了解身体结构;接着提供多样材料,让学生通过模拟关节特征,进一步探究骨骼、肌肉与关节的协同功能;随后借助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深化对身体构造及运动原理的理解;最后结合真实运动场景,引导学生完成对比分析,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为期两天的东海风2025普陀教学文化节小学科学专场圆满落幕。从生动的课堂实践到深刻的评课指导,从模型思维的进阶路径探索到AI技术在教学各环节的创新应用,再到家庭微型实验室建设的实践分享,整场活动紧扣“AI 赋能上好每一堂课”的核心主题,不仅展现了小学科学教学在素养培育与技术融合上的新成果,更指明了从“知识理解”到“主动建构”、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的教学新方向。相信通过此次专场的启发与交流,普陀区的小学科学教师们将进一步把先进理念与技术融入日常教学,让科学课堂更具探究活力、思维深度与应用价值,真正实现“AI 赋能”下每一堂课的高质量开展。                                                                                                                                              
(通讯员 沈家门第四小学 胡鹏祥)
最后编辑兔土 最后编辑于 2025-08-17 15:37:52
分享 转发
TOP
2#

收获满满,不管是两堂课的教学还是专家讲座,理念超前,AI技术的运用值得学习!
TOP
3#

与时俱进,收获满满,理论下的科学教学实践和科学+家庭实验室行动触人深思,青年教师的成长令人欣慰。东海风培训平台再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生命动力。
TOP
4#

这次的暑期学习非常充实,两位老师的课堂令人耳目一新,三位老师有关AI的分享让我学会了更多技术,我会尝试在我的课堂上使用这些技术。
TOP
5#

二堂课例展示,三场讲座,见识了AI在教学中的非凡作用,真正说明教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唯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之。
TOP
6#

通过本次培训,进一步学习了Ai技术在课堂、备课、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此外模型建构和课堂创新教具的应用也给了我不少启发,新学期要把这次培训中的收获进行实践,希望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TOP
7#

本次培训我对AI课堂融合和模型建构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接下来希望将这些收获应用到教学中去。
TOP
8#

AI技术大大减轻了老师们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两堂展示课的观摩,科学思维的培养一定是落实到学生的探究上的,同时教师的引导性提问也很重要,比如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呢?等等。教师在思维培养上,必须设计有结构的支架,尤其是实验材料支架,需要直观,容易操作。
TOP
9#

两天的培训很充实,两届课例很精彩,尤其是心脏血管的实验材料,对解决重难点非常有帮助。AI技术的分享更是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机会尝试起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