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柯桥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专贴----每月研修《镜淬南洋:90日推开教... [复制链接]

1#
本月的研修活动如期而至,在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继续认真投入到网络研修之中。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镜淬南洋:90 日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老师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触动、思考与感悟呢?快来一起分享吧!
分享 转发
TOP
2#

期待其他老师的分享
TOP
3#

周老师带我们领略了新加坡的教育故事,我最大的体会是:教育顶层设计、务实非常重要。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真实的表达、呈现,不是在国外团体参观学习时的刻意表演。这与目前的学校展示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不能去评判哪种更好,毕竟教育需要因地制宜,与国情、区域情况、学情相适应。

另外,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具有发展的意识,不能单纯把教师职业看做“铁饭碗”,不思进取。要提高教育意识,为未来而教。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TOP
4#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TOP
5#

有幸聆听了周燕娜老师题为《镜淬南洋:90日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的精彩分享。她以三个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访学经历为引,细致描绘了这个“小红点”国家如何将教育融入国家命脉,从顶层设计到校园日常,从核心价值观到项目化学习,无不体现其前瞻性与人文关怀。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周特所提到的“无痕教育”智慧——教育不必刻意说教,而应如空气般自然存在,润物无声。
周老师提到,在新加坡的自然保护区,落叶不扫,枯木不移,泥土台阶蜿蜒于林间,只为保留生态的本真。她感慨道,这些“不完美”的自然痕迹,恰恰是最生动的生态课堂。学生无需听教师讲解“物质守恒”或“能量循环”,只需亲眼所见,便能感知生命的周而复始与万物的关联。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也常常发生在“非教学”的时刻——在图书馆角落的静读中,在社区乐团的乐声里,在水库边的项目探索中。
这种“无痕”,并非放任,而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设计与尊重。新加坡的教育者深知,育人不能仅靠课堂上的45分钟,更在于环境的浸润、文化的熏陶与生活的实践。他们将教育资源“嵌入”城市肌理:社区图书馆设在商场中心,国家图书馆向所有人开放,学校保留有棱角的石头供学生攀坐——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教育理念的具象化:学习无处不在,成长自然发生。
更令人钦佩的是,这种“无痕”背后,是对学生主体性的高度信任。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课间如厕饮水,可以自由选择课后辅助课程,教师不包办、不控制,而是提供平台、激发兴趣、鼓励表达。教育者退后一步,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这种“退”,恰恰是教育智慧的“进”——它成就的是学生的自主性、责任感与创造力。
最后编辑皮不卡丘丘 最后编辑于 2025-08-16 19:44:24
TOP
6#

聆听自然之书,感悟教育本质
柯岩中心小学育才路校区 潘靖


        抓住暑期的尾巴,让思维在异国发光。在8月的每月研修中,周特与我们分享了一次跨越国界的教育之旅,特别是关于自然的思考,让我有感而发,浅谈薄见。
一、    守恒,感悟教育本质
        “请停止喂猴子,森林里有足够的食物。”这是周特所记录的,写在武吉知马森林公园的门口的告示语。朴实的文字发人深省,确实,人类如何和自然相处是永恒的课题,这也是在教学有关生命单元时,我应该持续思考的方向,敬畏自然、和谐共生远远不是一句口号这么简单。
        回想在第一次教学教科版六下《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校园生物大搜索》一课时,我提前拍摄了校园内的多张生物的图片,还设计了校园植物学习单。课堂中,我以课内+课外的方式展开教学,用15分钟进行知识科普,在剩余的25分钟里,孩子们分组寻找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序号标记。整节课孩子们兴趣盎然,有的组甚至下课了还在继续寻找。当时,我总觉得课堂热热闹闹的背后似乎还缺少了些什么。
        今天,听了周特用“守恒”二字来概括,心头十分触动。确实,当时的课堂中缺少的正是一份对自然的连接与对教育本质的感悟,也就是对教学目标中“态度责任”的把握不够到位,珍爱生命,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影响。在最后的环节,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同学们的行为影响生物正常生活的情况,能慢慢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    记录,坚持输入输出
      讲座伊始,我就被周老师90日的记录杂志所震撼,对照自身,深感不足,这坚持的品质值得自己学习与践行。回忆上学期,我跟着学校向日葵种植项目,带着二年级孩子们坚持记录了《向阳日记》。孩子们从一开始简单的词语描述到学期末的图文并茂,特别在“我的发现”一栏中时常涌现的灵机一动,让记录富有趣味,有所收获。
        结合今天的讲座,我联想到许多缺乏坚持输入输出的地方,比如在对向日葵习性了解上,我缺乏对孩子们及时的科普,导致徒长现象、日照时间过长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需要向专业人士及时寻求帮助;在学期初设想的自然笔记最终没有呈现,只有几幅单独的画作,需要进一步整合等。
三、坚守,践行终身学习
        正如周老师所说,新加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激励着教师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业务,可能减少了互相竞争,但更多提倡的是对自我的提升,终身学习是一生都要追求的课题。
最后编辑糯米香芋紫 最后编辑于 2025-08-16 19:53:57
TOP
7#

且行且思,一路成长
TOP
8#

回复 6楼糯米香芋紫的帖子

终身学习是一生都要追求的课题
TOP
9#

周特的育人视角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学校各个角落都能看出育人理念
TOP
10#

多读书,多汲取思想
TOP
11#

还没有学习,看了很有收获,准备去学习一下
TOP
12#

         本月的研修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周特的《镜淬南洋:90日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的精彩分享。周特回顾了2025年3月至6月在南阳理工大学教育学院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经历,涵盖了专家授课、文化拓展和自主探索三个学习阶段,深入理解了新加坡教育体系及其社会价值。通过每日记录和整理,形成了《镜淬南阳》杂志,分为启程、学习过程和归程三部分,展现了个人在新加坡教育体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分享了新加坡教育概况、个人感悟、中外教育对比的启发,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思考。
在本次研修活动中,周特关于新加坡教育体系的分享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顶层设计”与“核心素养落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新加坡教育将尊重、责任、韧性等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为我重新审视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科学课堂:在探究中培养“韧性”与“责任”
         周特提到新加坡科学教育特别注重“韧性”的培养,这与小学科学课程中“探究实践”的目标不谋而合。例如,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学生常因种子未发芽而沮丧。以往我会直接指出问题,但现在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光照不足?水分过量?),鼓励他们记录失败数据、调整变量后重新实验。这一过程不仅渗透了科学思维的严谨性,更让学生体会到“坚持”和“责任”的意义——对实验结果负责,也是对自身学习的负责。  
       二、跨学科融合:价值观教育的隐性渗透  
         新加坡教育善于通过文化拓展活动传递核心价值观,这启发我在科学教学中融入多元主题。例如,在《环境与我们》单元中,可结合“关怀”与“和谐”价值观,设计“校园垃圾分类调查”项目。学生需分组采访后勤人员、分析数据并提出改进方案,最终向全校倡议。这一过程既锻炼了科学探究能力,又让学生理解“关怀”不仅是情感表达,更是通过行动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  
        三、细节教育:从“尊重差异”到“多元评价”
       周特分享的“细节教育”案例让我反思科学课堂中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小组实验中,有的学生擅长操作,有的善于记录,有的则提出创新思路。以往的评价可能更关注结果,现在我会更注重过程性评价,用“差异化反馈”肯定每个成员的贡献:“你的观察很细致”“你的方法很有创意”。这种评价方式传递了“尊重个体差异”的价值观,也与新加坡“多元文化共生”的理念相呼应。  
      周特的《镜淬南洋》让我意识到,科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淬炼过程。新加坡教育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实践,启示我们: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教师以课堂为镜,反射教育本质;以行动为淬,锤炼学生品格。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如何将“尊重”“责任”“韧性”等价值观无痕融入科学教学,让每一节课成为学生成长的“另一扇窗”。 
        (柯桥区安昌街道吉生小学  支霞)
TOP
13#

思想的提升,道阻且长
TOP
14#

学习反思,不断提身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育。
TOP
15#

教师需要不断的的学习,成长。
TOP
16#

终身学习是一生都要追求的课题。
TOP
17#

保持学习,保持反思
TOP
18#

非常的感悟随笔,学到了很多
TOP
19#

期待大家的分享
TOP
20#

确实是教育顶层设计、务实非常重要
TOP
21#

一起学习
TOP
22#

一直坚持 ,真的是不容易
TOP
23#

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更让我们学到不同的经验
TOP
24#

听周燕娜老师新加坡学习经历后的心得

听周燕娜老师新加坡学习经历后的心得

   周燕娜老师关于新加坡教育的分享,像一场沉浸式的 “教育田野调查”,让我这个小学科学老师看到了科学教育的更多可能性。90 天的细致观察与深度体验,不仅展现了新加坡教育的独特魅力,更给日常科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可落地的启发。

   一、让“自然”成为科学课的“活教材”

   周老师提到新加坡从“花园城市”到“森林中的国家”的转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式利用”——五级芝麻山的落叶不扫、枯木保留,让学生在现场感受“生命的周而复始”;麦里芝水库从工业废水池变为“生态课堂”,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水资源循环”。这让我反思:我们的科学课是否太依赖课本和实验室了?校园里的落叶、墙角的杂草、操场边的昆虫,其实都是最好的科学素材。周老师说“大自然本身就是好老师”,我深以为然。

   二、项目化学习

   周老师在麦里芝水库的项目化学习体验——分组观察建筑、调研历史、制作视频、寻找生物,让我看到了科学课的“真实模样”。原来科学学习可以不是“记住知识点”,而是“用知识点解决问题”。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或许我们无法带学生去水库,但可以把校园变成“项目场”。

   三、“废旧材料”里藏着创意的火花

   周老师提到新加坡学校用废弃连衣裙做海报展示、用水果篮种植物,让我意识到“资源”从来不是“缺少”,而是“没被看见”。科学课的“材料包”不一定需要精致的教具,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今后我会这样实践:收集饮料瓶、快递盒、旧布料等,建立“科学创意角”,让学生用这些材料设计科学教具。

   最后,周老师还提到新加坡“德育在行动中”的理念,我联想到我们的课堂如何实现德育呢?新加坡的教育无法复制,他们“把教育融入生活细节”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