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旅行中的科学:滇藏线昌都古盐田里的制盐智慧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在我们滇藏旅游线路上,有一站为昌都千年古盐田。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澜沧江两岸的陡峭山坡上,一片片盐田层层叠叠,这就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芒康千年古盐田(如下图)。

    芒康盐井(藏语“擦卡洛”,意为“有盐巴的地方”)。昌都千年古盐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晒盐活动就已见于文献记载,它承载着当地先民的智慧,是千年盐业文明的见证。

  
    当地人民根据这里适宜晒盐的独特条件,开凿盐井,搭建盐田,开启了利用自然之力制取食盐的历程,如今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了解古代制盐技术的重要实物依据。​2008年,“井盐晒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片土地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井盐生产流程大致包括取卤、浓缩、注卤、晒盐、晾盐、收盐、运销、修正盐田等。传承千年的制盐技术,就是从盐井汲取卤水倒入贮卤池存放5-6天,将贮卤池中的卤水灌注到盐田中,依靠风吹日晒析出盐粒。而后,将结晶的盐刮成弧形以充分脱水。

    收盐一般分2道工序,3-5天收一次盐。收盐一般分两道工序,第一道用薄木板或贴片刮取最上层的盐,这道盐杂质少,色泽干净,为食用白盐;第二道盐通常在刮取时混入泥土,无法食用,通常为养生红盐,用来泡脚等。与此同时,还有第三、第四、第五道工序。接下来,具体展开讲讲:

    
①表层盐(白盐):这是盐田中最易获取的一种盐。当盐水引入盐田后,在高原充足的阳光照射和干燥的风力作用下,水分不断蒸发,盐分会逐渐在盐田表层结晶。由于结晶过程较为纯净,且最先析出的多为氯化钠,所以形成的盐呈现出洁白的颜色,质地也相对纯净,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盐。​

待晒卤水的中转池(注:盐井打取卤后,沉淀一段时间再晒制)

  
     ②第二层盐(红盐):随着表层白盐被采集后,盐田下层的盐水继续蒸发。此时,盐水中含有的一些矿物质,如铁元素等,在结晶过程中逐渐融入盐里,使得盐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现出红色(土壤为红土),这便是红盐。红盐因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其味道和营养价值与白盐有所不同。常用来泡脚,养生。

  
     ③第三层盐(饲料盐):当红盐被收集后,盐田底层会留下红盐与红土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中盐的纯度相对较低,且含有一定的土壤成分,不适合人类食用。但对于猪、牲口等家畜来说,却能满足它们对盐分的基本需求,因此被用作饲料盐,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为家畜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④结晶盐:在盐田下方,盐水会慢慢向下渗透。当这些渗透的盐水遇到铺设在下方的松树时,由于松树的材质和结构,盐水会在松树木上逐渐积聚。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盐分会在松树木上结晶,形成结晶盐。这种结晶方式较为特殊,受到盐田结构和松树材质的影响,结晶盐的形态和成分也别具一格。​

    
     ⑤棕榈盐:棕榈盐的形成同样与盐水的渗漏有关。当盐田中的盐水渗漏下来后,会滴落在地面上。这些滴落的盐水在地面上逐渐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水分的蒸发,盐分会在地面沉积处结晶,形成棕榈盐。其形成过程与地面的环境、盐水的渗漏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是盐水长期沉积结晶的结果。​

    这五种制盐方法,虽源于简单的自然规律,却在先辈的实践中被巧妙运用,既体现了对阳光、水分等自然力量的顺应,也展现了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它们共同构成了古盐田鲜活的科学教材。

最后编辑巴拉玉 最后编辑于 2025-08-15 14:52:18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25/8/15 18:12:53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大自然的馈赠
TOP
3#

令人惊叹的技艺,古人的智慧
TOP
4#

真是物尽其用啊,古人的智慧让人佩服,最后两种盐用来做什么呢?
TOP
5#

今天早上刚刚看到一个新闻,红盐先卖到美国,美国再转个手卖到中国,卖个260元一斤。这个新闻的意思是某国内中产”沾沾自喜“的说,他们家吃的都是”美国产的“,260元一斤的这样的”高级盐“,但他却看不懂包装上英文标注的产地”喜马拉雅山地区“。
TOP
6#

古代盐铁专营,都是官府的主要税收来源。
TOP
7#

古人的智慧
TOP
8#

古人的智慧真的震惊世界
TOP
9#

海盐是将海水引入盐田,经过日晒、蒸发、结晶而成,辽宁、山东、两淮、长芦各盐场自古以盛产海盐而闻名;湖盐是以盐湖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青海是我国生产湖盐的领头羊,年产量约在500万吨;井盐是地层中的盐质溶解在地下水中,打井汲出这种地下水经加工后制成的,井盐则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四川自贡市的自流井最为有名;矿盐则是曾经的海洋经过长期蒸发、沉积形成岩石状矿层,在江苏、山东、广东、甘肃、陕西等省都有生产。
TOP
10#

在滇藏线昌都的澜沧江畔,千年古盐田以木柱为骨、泥土为肤,用阳光与风编织出最原始的制盐密码,每一粒盐都是自然与人类智慧共舞的结晶。
TOP
11#

出去旅游也是种增长见识的好方法,就是成本高了点。旅途上能看到好多这样的古人的智慧。
TOP
12#

旅行的过程中真的有好多可以学习到的内容呀~~内陆地区的晒盐,劳动人民的智慧~~
TOP
13#

科学和旅行结合,很有创意的研究。
TOP
14#

以前的人制盐,因地制宜,科学利用。
TOP
15#

茶马古道运的盐是不是就是这个
TOP
16#

旅行中学到了很多不常见的知识
TOP
17#

旅行可以开阔视野,带着科学知识去旅行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TOP
18#

盐结晶的场面也是非常壮观的,看着开了眼界。
TOP
19#

壮观!科学老师关注点不一样
TOP
20#

古人因地制宜,大智慧
TOP
21#

恭喜夏老师又一篇精华帖,一路科学在路上
TOP
22#

夏老师真棒,旅行中记录探索发现,值得学习
TOP
23#

涨知识了, 以前只知道海盐、湖盐和岩盐。原来还有这么多制盐方法。
TOP
24#

这些古代制盐方法体现了当地人的智慧,现在很多还是矿盐。
TOP
25#

第一次知道还有棕榈盐
TOP
26#

新疆西藏那边盐湖特别多,这种古老的晒盐方法是比较简单容易操作。
TOP
27#

古代的官盐应该就是这么做的吧
TOP
28#

科学老师的旅行,总是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TOP
29#

人民群众的智慧。
TOP
30#

这些古代制盐方法体现了当地人的智慧,现在很多还是矿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