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帖 [复制链接]

61#

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
TOP
62#

持续学习,不断充电。
TOP
63#

回复 2楼满满当当的帖子

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
TOP
64#

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帖 第116期

听了山东省特级教师张立新老师的《以“合”为桥构筑科学教学新样态》,我有以下四点感悟:

一、整合的科学教育才具有长足发展力。在平常的教学中,科学课课节少,涉猎范围又广,加上跨学科学习的要求,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就要学会整合。可以从课程内容的整合、科学与其他科目跨学科的整合、校家社资源的整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整合等方面做起。

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就吸引了家长的参与。在平常教育中,我们总是抱怨家长配合不够,经过张老师的分析,才发现是我们设置的课程不够吸引学生,没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以要想调动家长的参与度,以后我们要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下大功夫。

三、充分利用校家社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资源服务。在科学材料的准备上,平时我们也经常利用学生家庭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但是不够系统,没有从长远考虑。以后我们要进行改进,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科学资料资源库。

四、科学教学要重视小组教研。人们常说“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会走的更远”。集体教研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思维的碰撞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我想张老师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与她积极参与集体教研是分不开的。

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集体力量、精诚团结、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TOP
65#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起加油
TOP
66#

能载人的船,厉害。
TOP
67#

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 总第117期

陈建秋老师做的报告《问题链驱动,引爆认知冲突——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密码》虽然没有参与直播,但觉得陈老师分享的内容对我们的科学课堂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隔三差五地听了两三遍,总是觉得回味无穷,时不时的想起来,反复琢磨。

陈老师在分享中提到,当前课堂出现的困境是知识碎片化、被动接受、思维浅层化。具体表现在:学生只关注是什么,很少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破局的主要办法是;构建思维型课堂,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逻辑推理、实证精神和跨学科联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问题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问题链是连接知识与思维的桥梁,从事实性问题到思维性问题的升级,本质上是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建构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记忆、理解、应用等)逐步过渡到高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激活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序列,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

做了理论方面的讲解后,陈老师以《增加船的载重量》和《相貌各异的我们》为例,详细展示了以问题链驱动认知冲突的具体教学策略。即通过结构化追问,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探究,结合实验探究与逻辑推理,揭示了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构建的实践路径。

尤其是在看了陈老师展示的《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的问题链设计后,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备课之前我也经常参考教学用书上的问题链设计,在课堂上,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对他们来说有难度,于是就放弃了这些难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学生思维的提升没有益处。看到陈老师这一课的问题链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这样的问题链是我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构建思维型的课堂,而构建思维型课堂的关键在于恰当的问题链设计,以问题链驱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进而促使学生高级思维的逐步提升。

TOP
68#

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的重要性。
TOP
69#

期待你的分享
TOP
70#

多学习,多进步
TOP
71#

项目化学习需要有对应的评价标准才能更好的开展
TOP
72#

坚持每期学习记录,这是一项特别有坚持力的项目,赞!
TOP
73#

在一声声夸张中慢慢进步,好的评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TOP
74#

一起进步一起学习
TOP
75#

评价语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导向的作用
TOP
76#

这个不错呀,我想起来小时候用厚纸做得船,虽然用胶带包了底,但是一碰水还是漏了
TOP
77#

看到了不断更新,为你的坚持点赞!
TOP
78#

为你点赞!
TOP
79#

学生的能力让你放心放手
TOP
80#

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 总第118期

基于儿童立场的科学教学探索实践—— 以《影子的秘密》为例


彭向焱老师做的报告基于儿童立场的科学教学探索实践—— 以《影子的秘密》为例,让我对课堂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儿童认知规律,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很多老师总是从自身出发,怎样方便怎样教,怎样顺手怎样教,结果偏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一脸懵,这样的课堂注定会让学生反感。换种思路,如果让学生动起来,以任务驱动为主,关注学生的操作和体验,关注学生科学概念习得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兴趣,愿意投入其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了,那么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个体差异。我们要关注并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内容,鼓励他们根据自身能力来完成任务,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是实验材料的结构化,使探究有层次性,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效率。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课本中设计的实验操作总会出现一些不太便利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改进创新,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这也是每年各级部门组织教、学具创新的主要目的。诸如摆的研究、影子的秘密等实验,应用结构化的实验材料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效果更好。

三是设计分层探究框架,推进思维的发展。在影子的秘密一课研究中,彭老师从“找影子——制影子——影子变——影子消”四个方面设计探究框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够推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处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框架清晰,有思维梯度。

总之,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研究、精进,我们的教学之花才能常开常新。

TOP
81#

实验中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保障课堂教学实验的重要举措。
TOP
82#

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

在海报介绍中中看到潘欢燕老师一节课上了60多次,当时特别惊讶,是什么样的课能让一个老师为之反复打磨60多次?听了潘老师的《从不可能到可能--关于一课的思考》报告后,不得不为之折服。

一、执着助其成功。

曾听到过一个理论,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研究3万个小时以上,他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潘老师真的是这句话的践行者,执着于一事,也因一事而成功,真正实现从不可能到可能。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二、潜心研究课标、教材、学情、学具,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

潘老师在优化教学设计时,总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活动,培养自主探索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兴趣,愿意投入其中。在数据分析环节,潘老师设计了一个猜猜某小组实验数据的活动,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突破学生思维的桎梏,也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也是老师刚开始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学生不能抓住重点清晰表达而想到的一个好办法。这就告诉我们,教学是一门艺术,遇到问题要多想办法进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小改变,大作用!

三、成长在活动中,对于老师也是如此。

顾明远教授曾说过一句话:“教育在细微处,成长在活动中。”这句话对于老师同样适用。在参与活动中,如果能获得行业领袖的认可或指导,老师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产生前进的无限动力。藩老师能够把一节课研究60多次的动力,除了喜欢科学教学外,最重要的是在参加活动中,得到了章鼎儿老师的认可和指导,我想这才是潘老师在遇到重重困难时坚持下去的不懈动力。所以,要想获得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将助其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TOP
83#

欢迎交流~
TOP
84#

一节好课的诞生伴随着多次磨课的镇痛,佩服!
TOP
85#

磨课是一个比较难受的过程 我觉得
TOP
86#

一节好课的诞生伴随着多次磨课的镇痛,佩服!
TOP
87#

多参加活动,就会有收获。
TOP
88#

郑州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

听了钱老师的《从身边的说起》报告后,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潘欢燕老师,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执着研究的精神,令人折服。让人深受启发。
一、执着探究的精神,是教育者的底色
钱老师与潘欢燕老师一样,以八年时间打磨一堂科学课,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令人动容。科学教育往往需要在细节中深耕,从课堂活动的层次设计到探究环节的逻辑递进,每一个环节的完善都凝聚着无数次的试错与调整。他们不满足于“差不多”的课堂效果,而是以近乎苛刻的标准反复优化,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探究中感受科学的严谨。这种对教育质量的极致追求,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更诠释了教育者应有的坚守——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唯有执着与坚持,才能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二、于细微处见真章,让生活成为课堂的延伸
课本中关于年轮的内容不过寥寥数语,但钱老师却从中发掘出了广阔的教育空间。他从拍摄的年轮照片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年轮的疏密、纹理,甚至将真实的大树标本搬进课堂。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体验。学生通过触摸年轮的质感、对比不同树木的生长痕迹,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年轮为什么有宽有窄”“年轮能告诉我们什么”等疑问。钱老师顺着这些问题开发了一系列课程,从观察到提问,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科学中去”的思路,不仅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更教会了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世界。
三、在真探究中育人,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钱老师的课堂,最动人之处在于“真探究”二字。他没有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种深度学习让学生跳出了“死记硬背”的误区,真正理解了科学探究的本质。正如钱老师所践行的,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这堂以年轮为起点的讲座,不仅展现了科学教育的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优秀的教育者,总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用执着、观察与实践,为学生铺就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
TOP
89#

科学研究需要钻研的精神,让我们一起钻研科学教学吧
TOP
90#

每次学习都能收到不一样的收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