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语文课本里的科学 [复制链接]

31#

语文里有很多科学相关的内容。
TOP
32#

语文课里有很多科学知识,关键是语文老师怎么做到学科融合,在语文课中重视这些科学知识。
TOP
33#

语文蕴含哲理,科学探究自然规律
TOP
34#

天山雪莲

花的学校里怎么能少了这朵雪莲!一下的语文课本里就出现过雪莲了,刚好看到最喜欢的视频博主去雪山寻找雪莲,把她的文字摘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天山雪莲,它生活在这贫瘠的碎石滩里,寒冷、强光照、大风等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刻考验着它的意志。一般这种高海拔的植物好像都要长五六年吧,有的七八年才开一次花。然后开完花之后呢?它一次性开花死亡,开完以后它就干了。那我们现在看到它,它再过一段时间,这株就没了,永远不存在。好多流石滩上的,就高海拔的植物都是这样的,就是竭尽全力完成一生最后一次绽放,就为了这一次绽放,蓄积好多好多年。就一次,就一次。当你见到它盛放的时刻,也就是它离开的时候。雪莲,雪莲,雪代表着它生活的环境很冷。莲,它真的很大,大的像一朵莲花。但这不是一朵花,里面才是它的小花。好多朵小花组成了一个个头状花序,好多个头状花序组合在一起,被叶片变异出来的苞片保护其中。白天,苞片会打开,散发出神奇的香味。对,雪莲的香味特别的美妙。昆虫们会到访。晚上的时候,为了保护好花朵,苞片又会闭合。很多昆虫会待在花里度过寒冷的夜晚。据说花里的温度要比外面高上 3~5 度。在这贫瘠的碎石滩里,雪莲不仅修炼了自己,还为其他的生命提供了庇护所。一个生命的自我实现,成就了更多的生命,这就是慈悲吧。不需要去同情,去施舍,要的是自我实现。现在因为过度采挖,雪莲已经只能在很高海拔的地方才能见到了。而且很多采挖者把很小的雪莲都采走了。它现在开花,需要结种子。如果现在就拔掉的话,这个种子根本就结不到。虽然现在已经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牢底坐穿花了,还是有人挺而走险。有人因为它的神奇而保护,有人因为它的神奇而掠夺。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就像是植物和植物之间的不同一样。一个物种总是要在优劣是非中去迭代,用教训去警醒,就像这雪莲。你也不知道这个物种用了多少代价,才屹立在这雪峰之巅,为了躲开人,他可能会越爬越高,越走越险,越来越难见。本来一见是为了相互救赎,你不珍惜,不如不见。天山雪莲,它还有好多好多的秘密没有说完。请珍惜,请重视,请把它留在人间。也许有一天,它真的会带着我们穿越时间,出离凡尘,冲破混沌,探究生命的来处和去向。
                                         ——一方见地·璐璟
TOP
35#

袁枚《所见》

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科学老师一读就能发现其中包含的声音相关知识。
       1. 声音的传播与反射("歌声振林樾")
      科学现象:牧童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振林樾"),涉及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遇到障碍物(如树木)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树林中密集的树叶和树干会多次反射声波,产生混响效果,使歌声显得更加洪亮。  
      延伸知识:不同频率的声音传播距离不同,低频声波(如牧童的歌声)比高频声波(如蝉鸣)传得更远。


      2. 蝉的生物学特性("捕鸣蝉")
      鸣蝉的机制: 只有雄蝉能发声,通过腹部鼓膜振动吸引雌蝉交配(属于繁殖行为)。 蝉鸣声频率可达4000Hz以上,是典型的夏季高频噪音源。  
       牧童的观察: 蝉的听觉器官位于腹部,对振动敏感,牧童突然静止("闭口立")可能是为了避免惊动蝉(蝉对突然的动作更敏感,而非持续的声音)。可见,这也是非常有生活经验的孩童呀,科学知识可不就是蕴含在每个生活经验之中嘛。


      3. 生态系统的体现
     诗中短短四句勾勒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生产者:林木("林樾")通过光合作用支撑生态系统。  
      消费者:牧童(人类)、黄牛(草食动物)、蝉(以植物汁液为食)。  
      食物链:植物→蝉→鸟类或牧童。
TOP
36#

回复 27楼苏雨馨的帖子

确实是的,今天来修好了,立马能看到了
TOP
37#

杜牧《山行》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远上寒山石径斜"
      "寒山"点明秋季气温降低,山区海拔较高处比平地更早感受到寒冷(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约下降0.6℃)。  


      2.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描述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这是由于山区水汽充沛,暖湿空气沿山坡上升遇冷凝结成云(地形云的形成原理)。  古人选择在云雾带居住,可能与水源(云雾带来降水)或避世需求有关,但也需适应潮湿、低温的环境。


     3. "停车坐爱枫林晚"
      "枫林晚"的红色叶片是秋季的典型现象。枫树等植物因气温下降、日照缩短,叶绿素分解,花青素显现,呈现红色。 "晚"字可能暗示夕阳斜照,红光波长长,穿透力强,使红叶更鲜艳。


        4.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是秋季霜冻现象,低温促进植物代谢变化,加速叶色转变。  

      5.生态平衡:诗中寒山、白云、枫林构成山地生态系统,各要素(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相互依存。
TOP
38#

跨学科学习融合,帮助孩子快速的认识世界
TOP
39#

现在的学习都是综合性学习为主,现在很多教材都是融合各学科内容。
TOP
40#

现在的各科教材中其实有很多学科互相融合
TOP
41#

多学科融合学习
TOP
42#

经常上到科学课的时候,学生说在语文书里面也有。
TOP
43#

真好,课本中的知识在眼前浮现
TOP
44#

《夜书所见》

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梧叶为何有萧萧声?
       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萧萧”声,与叶片干燥变脆有关。秋季气温降低,植物进入休眠期,叶片水分减少,细胞结构疏松,受到风力作用时更容易摩擦、振动,发出清脆的声音。
      2.秋风的形成?
      秋季风(如江风)通常由温差引起。陆地降温快于水体,夜间陆地冷空气向江面流动,形成风。这种局地环流现象在秋季尤为明显。
      3.儿童挑促织
      儿童夜间捕捉蟋蟀(促织),可能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古人常借助灯光或火光吸引蟋蟀,因其复眼对特定波长光敏感(现代科学证实昆虫趋向短波光)。
      促织,又名蟋蟀,俗名蛐蛐儿。挑促织,是古代的一种游戏也叫斗蛐蛐儿,斗蟋蟀。玩法就是把两只蟋蟀放进同一个罐子里,手拿细长的草叶或马尾鬃毛,拨动蟋蟀的触须,引逗它们,使它们变得怒气冲冲、张牙舞爪,继而振翅鸣叫,勇敢地扑杀对手。一般头大、腿粗、触须直、皮肤油亮的蟋蟀的战斗力更强。
      蟋蟀在秋季鸣叫求偶,声音由翅膀摩擦产生,频率与温度相关(温度越低鸣叫越慢),故秋夜蟋蟀声更易被察
TOP
45#

课本和生活中的科学~姜老师善于留心观察,向姜老师学习!
TOP
46#

经常上到科学课的时候,学生说在语文书里面也有。
liucrystal 发表于 2025/8/9 18:25:30
上科学课时如果引用一下课文,会立刻引发集体背诵😎
TOP
47#

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学习,肯定有不一样的理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