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语文课本里的科学 [复制链接]

31#

语文里有很多科学相关的内容。
TOP
32#

语文课里有很多科学知识,关键是语文老师怎么做到学科融合,在语文课中重视这些科学知识。
TOP
33#

语文蕴含哲理,科学探究自然规律
TOP
34#

天山雪莲

花的学校里怎么能少了这朵雪莲!一下的语文课本里就出现过雪莲了,刚好看到最喜欢的视频博主去雪山寻找雪莲,把她的文字摘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天山雪莲,它生活在这贫瘠的碎石滩里,寒冷、强光照、大风等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刻考验着它的意志。一般这种高海拔的植物好像都要长五六年吧,有的七八年才开一次花。然后开完花之后呢?它一次性开花死亡,开完以后它就干了。那我们现在看到它,它再过一段时间,这株就没了,永远不存在。好多流石滩上的,就高海拔的植物都是这样的,就是竭尽全力完成一生最后一次绽放,就为了这一次绽放,蓄积好多好多年。就一次,就一次。当你见到它盛放的时刻,也就是它离开的时候。雪莲,雪莲,雪代表着它生活的环境很冷。莲,它真的很大,大的像一朵莲花。但这不是一朵花,里面才是它的小花。好多朵小花组成了一个个头状花序,好多个头状花序组合在一起,被叶片变异出来的苞片保护其中。白天,苞片会打开,散发出神奇的香味。对,雪莲的香味特别的美妙。昆虫们会到访。晚上的时候,为了保护好花朵,苞片又会闭合。很多昆虫会待在花里度过寒冷的夜晚。据说花里的温度要比外面高上 3~5 度。在这贫瘠的碎石滩里,雪莲不仅修炼了自己,还为其他的生命提供了庇护所。一个生命的自我实现,成就了更多的生命,这就是慈悲吧。不需要去同情,去施舍,要的是自我实现。现在因为过度采挖,雪莲已经只能在很高海拔的地方才能见到了。而且很多采挖者把很小的雪莲都采走了。它现在开花,需要结种子。如果现在就拔掉的话,这个种子根本就结不到。虽然现在已经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牢底坐穿花了,还是有人挺而走险。有人因为它的神奇而保护,有人因为它的神奇而掠夺。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就像是植物和植物之间的不同一样。一个物种总是要在优劣是非中去迭代,用教训去警醒,就像这雪莲。你也不知道这个物种用了多少代价,才屹立在这雪峰之巅,为了躲开人,他可能会越爬越高,越走越险,越来越难见。本来一见是为了相互救赎,你不珍惜,不如不见。天山雪莲,它还有好多好多的秘密没有说完。请珍惜,请重视,请把它留在人间。也许有一天,它真的会带着我们穿越时间,出离凡尘,冲破混沌,探究生命的来处和去向。
                                         ——一方见地·璐璟
TOP
35#

袁枚《所见》

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科学老师一读就能发现其中包含的声音相关知识。
       1. 声音的传播与反射("歌声振林樾")
      科学现象:牧童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振林樾"),涉及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遇到障碍物(如树木)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树林中密集的树叶和树干会多次反射声波,产生混响效果,使歌声显得更加洪亮。  
      延伸知识:不同频率的声音传播距离不同,低频声波(如牧童的歌声)比高频声波(如蝉鸣)传得更远。


      2. 蝉的生物学特性("捕鸣蝉")
      鸣蝉的机制: 只有雄蝉能发声,通过腹部鼓膜振动吸引雌蝉交配(属于繁殖行为)。 蝉鸣声频率可达4000Hz以上,是典型的夏季高频噪音源。  
       牧童的观察: 蝉的听觉器官位于腹部,对振动敏感,牧童突然静止("闭口立")可能是为了避免惊动蝉(蝉对突然的动作更敏感,而非持续的声音)。可见,这也是非常有生活经验的孩童呀,科学知识可不就是蕴含在每个生活经验之中嘛。


      3. 生态系统的体现
     诗中短短四句勾勒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生产者:林木("林樾")通过光合作用支撑生态系统。  
      消费者:牧童(人类)、黄牛(草食动物)、蝉(以植物汁液为食)。  
      食物链:植物→蝉→鸟类或牧童。
TOP
36#

回复 27楼苏雨馨的帖子

确实是的,今天来修好了,立马能看到了
TOP
37#

杜牧《山行》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远上寒山石径斜"
      "寒山"点明秋季气温降低,山区海拔较高处比平地更早感受到寒冷(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约下降0.6℃)。  


      2.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描述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这是由于山区水汽充沛,暖湿空气沿山坡上升遇冷凝结成云(地形云的形成原理)。  古人选择在云雾带居住,可能与水源(云雾带来降水)或避世需求有关,但也需适应潮湿、低温的环境。


     3. "停车坐爱枫林晚"
      "枫林晚"的红色叶片是秋季的典型现象。枫树等植物因气温下降、日照缩短,叶绿素分解,花青素显现,呈现红色。 "晚"字可能暗示夕阳斜照,红光波长长,穿透力强,使红叶更鲜艳。


        4.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是秋季霜冻现象,低温促进植物代谢变化,加速叶色转变。  

      5.生态平衡:诗中寒山、白云、枫林构成山地生态系统,各要素(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相互依存。
TOP
38#

跨学科学习融合,帮助孩子快速的认识世界
TOP
39#

现在的学习都是综合性学习为主,现在很多教材都是融合各学科内容。
TOP
40#

现在的各科教材中其实有很多学科互相融合
TOP
41#

多学科融合学习
TOP
42#

经常上到科学课的时候,学生说在语文书里面也有。
TOP
43#

真好,课本中的知识在眼前浮现
TOP
44#

《夜书所见》

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梧叶为何有萧萧声?
       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萧萧”声,与叶片干燥变脆有关。秋季气温降低,植物进入休眠期,叶片水分减少,细胞结构疏松,受到风力作用时更容易摩擦、振动,发出清脆的声音。
      2.秋风的形成?
      秋季风(如江风)通常由温差引起。陆地降温快于水体,夜间陆地冷空气向江面流动,形成风。这种局地环流现象在秋季尤为明显。
      3.儿童挑促织
      儿童夜间捕捉蟋蟀(促织),可能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古人常借助灯光或火光吸引蟋蟀,因其复眼对特定波长光敏感(现代科学证实昆虫趋向短波光)。
      促织,又名蟋蟀,俗名蛐蛐儿。挑促织,是古代的一种游戏也叫斗蛐蛐儿,斗蟋蟀。玩法就是把两只蟋蟀放进同一个罐子里,手拿细长的草叶或马尾鬃毛,拨动蟋蟀的触须,引逗它们,使它们变得怒气冲冲、张牙舞爪,继而振翅鸣叫,勇敢地扑杀对手。一般头大、腿粗、触须直、皮肤油亮的蟋蟀的战斗力更强。
      蟋蟀在秋季鸣叫求偶,声音由翅膀摩擦产生,频率与温度相关(温度越低鸣叫越慢),故秋夜蟋蟀声更易被察觉。
最后编辑姜小圩 最后编辑于 2025-08-12 10:40:58
TOP
45#

课本和生活中的科学~姜老师善于留心观察,向姜老师学习!
TOP
46#

经常上到科学课的时候,学生说在语文书里面也有。
liucrystal 发表于 2025/8/9 18:25:30
上科学课时如果引用一下课文,会立刻引发集体背诵😎
TOP
47#

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学习,肯定有不一样的理解
TOP
48#

还有很多,继续收集,期待!
TOP
49#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1.  秋天树叶变黄的原因:梧桐叶变成"金色巴掌"是因为秋季气温下降、日照缩短,树叶中的叶绿素(绿色)逐渐分解,而原本被掩盖的类胡萝卜素(黄色)显现出来。
       落叶的适应性:树木通过落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冬季寒冷干燥的环境,这是温带植物的生存策略。
       2. 梧桐树的植物学特征
       梧桐叶是掌状分裂形态(通常为3-5裂),这是悬铃木科植物的典型特征。梧桐树属于落叶乔木,秋季叶片会整齐脱落,这与常绿植物形成对比。


      3. 气象与季节变化
     "一夜秋风"后铺满落叶的场景,反映了秋季昼夜温差大、风力增强的气候特点。
TOP
50#

秋天的雨

这一课的部分知识可以和上节课结合

      1. 秋雨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秋雨“清凉”“温柔”,这与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的科学现象相关。夏季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接收的热量减少,冷空气活动增强,降雨时气温较低,因此秋雨常给人凉爽的感觉。
       2. 秋雨对自然界的影响
       “秋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红色给了枫叶”。树叶变色是秋季的典型现象,科学原因是:气温降低和光照减少导致叶绿素分解,原本被掩盖的类胡萝卜素(黄色)和花青素(红色)显现。
     秋雨带来的水分减少和低温会加速树叶脱落,帮助树木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冬季寒冷。
     “秋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如橘子、柿子的香甜)。秋季许多果实成熟,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糖分在低温下转化,秋雨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
       3. 动物准备过冬的行为
      “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加紧挖洞”,这些行为与动物应对冬季的科学知识相关:松鼠等啮齿类动物会利用秋季丰富的食物资源储存能量;青蛙、蛇等变温动物会通过挖洞或寻找隐蔽处冬眠,以躲避严寒。
       4. 秋雨与气象现象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雨是季节转换的标志。从气象学看,秋雨是副热带高压南退、冷空气南下的结果,标志着夏季湿润多雨模式向冬季干燥寒冷模式过渡。
TOP
51#

《秋天的雨》课外拓展

      1.颜料:一种用来着色的粉状物质,在水,油脂,树脂,有机溶剂等介质中不溶解,但能均匀的在这些介质中分散,具有遮盖力,着色力,对光相对稳定,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颜料和合成颜料两类。
      2.银杏:银杏是银杏纲(目)中繁衍至今唯一的幸存种,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目前银杏在中国的栽培区甚广,且尚存少量野生和半野生状态的银杏,因此植物学家把他们看作“植物界的活化石”。银杏树形树形高大挺拔,夜似扇形,夜形古雅。银杏一般早期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30~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寿命可以达千余岁。银杏的果实被称为白果,有敛肺定喘、祛疾止咳等作用,很早被运用到传统医药中,但含有微量毒素,不能生吃。

             
       3.松果:又名松球、松塔,是松科植物的果穗,成熟后内有松子。松果通常为球形、椭圆形或圆锥状塔型,体如鱼鳞,种子藏在鳞片缝隙中。产松果的松科植物有很多,比如东北的红松等,其种子可通过鸟兽、人类、风力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TOP
52#

楼主老师有心了。我带我儿子预习的时候怎么没有发现呢。
TOP
53#

楼主老师有心了。我带我儿子预习的时候怎么没有发现呢。
陈芳芳 发表于 2025/8/16 17:11:51
带着学科学的目的就能发现了
TOP
54#

《卖火柴的小女孩》科学or不科学?

      科学:      1. 火柴燃烧的化学原理       小女孩反复擦亮火柴取暖,火柴燃烧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传统火柴头通常含氯酸钾(氧化剂)和硫(可燃物),摩擦时产生的热量引发反应,释放光和热。  
      2.为什么火柴会熄灭?
     燃烧需要持续的温度和氧气,寒冷、风大的环境会加速热量散失,导致火焰熄灭。


抛开故事背景和人文关怀,觉得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1.火柴燃烧时间与热量问题
      小女孩多次划亮火柴,每次燃烧时间足以让她看到完整幻觉(烤鹅、圣诞树等)。但是一根普通火柴燃烧时间仅约10-30秒,无法维持长时间幻觉场景。

和儿子用这根长7.5厘米的火柴进行了实验,小朋友怕被火烧到,很快就扔掉了火柴。

我亲自上阵,最后挺到了35秒。    
      另外,火柴的微小火焰在严寒中散热量有限,难以提供足够的温暖(北欧冬季常低于-10℃)。
        2. 低温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故事中的小女孩在雪夜长时间静止不动,最终"微笑冻死"。很多影视剧情也有类似的画面。但是搜索一番后,发现人体在极端低温下会经历颤抖、意识模糊、反常脱衣现象,而非平静微笑。尤其是冻死,体温过低会导致肌肉僵硬,难以做出微笑表情……
      当然,童话故事不能从严谨的科学视角看待,我们必须从文学性和社会学角度讨论,可能才更有价值。😊
TOP
55#

《卖火柴的小女孩》拓展

壁炉——            
      壁炉是一种室内取暖设备,原本流行于西方国家,在欧洲国家普及率极高,壁炉既是一种供暖设备,也是一种装饰,在旧时也是身份的标志。早期的壁炉形态较粗糙,后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比如慢慢成为室内可被装饰的物件。
      壁炉还有一个妙用,就是可以通过观察火苗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变化。如果火苗是苍白的、有很多不正常的火星炉灰结成块、突然有炉灰掉落,都预示着天要下雨;如果火苗嗡嗡响或者烟道有爆裂声,并带来比平常更强的风,这就预示着暴风雨将要到来;如果火苗燃烧的更为猛烈,就预示着会有霜冻,火苗成为天气预报员,壁炉成为连接室内外的一种媒介。
最后编辑姜小圩 最后编辑于 2025-08-20 12:08:11
TOP
56#

《卖火柴的小女孩》拓展

火柴的发明——
      火柴是一种方便易用的点火工具,是用细小的木条粘上磷或硫的化合物制成的。
      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连做饭都成问题。当时后妃和宫女们将硫磺粘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的把烟火引发为阳火。
      后来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当其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可得如同谷穗般大小的火焰,这种神奇之物当时被称为引光奴。后来它成为商品,便被更名为火寸条,这已经是最早的火柴了,但当时的朝廷没有注意和重视。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一些小贩将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这种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材本身并不起火,而是可以用来引火,人们用铁块撞击火石,让溅出的火星落在这些木材上,就能获得火种,欧洲最早的火柴也是用硫磺制成的,许多研究者认为这项发明很可能是由欧洲旅游者直接从中国带回的,因为中国也出现了相似的记录,但时间上却更早。  

      1826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克发明了与现代火柴相近似的引火棍,而这个发明也是很偶然的。一天,沃克正在集中精力试制一种猎枪所用的发火药。他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他把氯酸钾和三硫化锑用树胶粘在小棒顶部做药头,装在盒内,盒侧面粘有砂纸。手持小木棒将药头在砂纸上用力磨划,能发火燃烧。这是最早具有实用价值的火柴。
      1831年,法国人C.索里亚革新了火柴配方。这种火柴使用方便,但发火太灵敏,容易引起火灾,而且黄磷有剧毒,在制造和使用火柴的过程中会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A.施勒特尔研制出赤磷。采用赤磷作为火柴头,性能比较稳定,且无毒。
      1855年瑞典人J.E.伦德斯特伦创制出一种新型火柴,它是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将赤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使用时将火柴药头在磷层上轻轻擦划,即能发火。这大大增强了使用中的安全性,所以被称之为安全火柴,从而得到广泛应用。
      1898年法国人H.塞弗纳和E.D.卡昂以三硫化四磷取代黄磷制成火柴,这种火柴被称为硫化磷火柴,这种火柴与黄磷火柴一样,可以随处擦然而没有黄磷的毒性,即使这样,但它仍不如安全火柴安全,20世纪初现代火柴传入中国,被称为洋火、番火等。
      从最早的火石到现在的摩擦点火,火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而今随着更便捷的打火工具的出现,火柴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最后编辑姜小圩 最后编辑于 2025-08-20 12:07:36
TOP
57#

语文里也有一部分科学阅读的文章,确实有可以结合的点
TOP
58#

这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不错,孩子的兴趣也会更高。
TOP
59#

语文是大部分学科的基础,语文里有数学、科学、音乐、美术……
TOP
60#

处处有科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