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葎草的科普解析**
**葎草**(学名:*Humulus scandens*),又名**拉拉秧、锯锯藤、勒草**,是一种常见的**攀缘性杂草**,属于**大麻科葎草属**(与啤酒花同科不同属)。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常见于荒地、路边、农田及河岸,因其茎叶带倒刺,常缠绕其他植物生长,被视为农业害草之一。
---
## **1. 植物特征与识别**
- **茎**:细长蔓生,可达数米,茎和叶柄密布**倒钩刺**,触碰易划伤皮肤。
- **叶**:掌状深裂(通常5-7裂),边缘锯齿状,两面粗糙,类似大麻叶但更窄小。
- **花**:雌雄异株,雄花为圆锥花序,雌花穗状,绿色不显眼。
- **果实**:瘦果扁圆形,秋季成熟。
**⚠️ 注意**:易与**啤酒花**(*Humulus lupulus*)混淆,但啤酒花的叶片更圆钝,且为重要酿酒原料。
---
## **2. 生存适应性**
- **繁殖力强**:种子量大,可通过风、动物或人类活动传播;茎节接触土壤易生根。
- **侵略性**:快速缠绕农作物(如玉米、果树),争夺阳光和养分,导致减产。
---
## **3. 危害与防治**
- **对农业的影响**:
- 抑制作物生长,增加收割难度(茎刺易缠农机)。
- 可能成为害虫(如蚜虫)的寄主。
- **对人类的影响**:
- 皮肤接触倒刺可能引起瘙痒或划伤。
- 花粉为常见过敏原,易诱发鼻炎。
- **防治方法**:
- 人工拔除(需戴手套)。
- 覆盖地膜或种植竞争性作物(如苜蓿)。
- 合理使用除草剂(如草甘膦)。
---
## **4. 葎草的利用价值**
尽管是杂草,但葎草也有一定用途:
- **药用**:
- 全草可入药,中医认为其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疹、痢疾等(需专业指导)。
- 现代研究发现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抗氧化潜力。
- **生态用途**:
- 快速覆盖荒地,防止水土流失。
- 茎皮纤维可制粗糙绳索(历史上曾用作麻类替代品)。
---
## **5. 趣味知识**
- **名字由来**:“葎”字原指植物茎上的刺,因其茎蔓多钩刺而得名。
- **入侵物种**:在北美等地被列为外来入侵植物,破坏本地生态。
---
### **总结**
葎草是让人“又恨又无奈”的顽强杂草,农民需警惕其危害,但合理利用也可发挥一定价值。若在野外遇到,小心它的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