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六月,指农历年中出现两个六月,第二个六月称为“闰六月”。
据了解,闰月的出现其实很普遍,通常每2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而其出现的原因就是为了协调回归年(约365.24天)与农历年(12个月约354天)之间的时间差。而且通过增设闰月,可以有效避免农历月份与四季脱节,确保农事活动与季节同步。因此,闰月的出现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闰六月是如何产生的呢?
据悉,我国古代长期采用阴阳合历,它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定月,平年12个月,6个大月30天,叫“大尽”;6个小月各29天,叫“小尽”;全年354天。而这就会比回归年(365.2422天)要少约10天21小时。为了达到统一,就出现了闰月的概念。
最开始时,古人采用的是每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后来逐渐演变为十九年闰七个月,也就是“19年7闰”的闰法,即每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月年(每年十三个月)。其中,每逢闰年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而且闰月严格执行干支纪时,并适时调整跟上节气的变化。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闰月规则变为了更灵活的“无中气月置闰”。这是一种以节气为根据的置闰法,就是农历月份若不含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如雨水、春分等),则定为前一个月的闰月。而2025年农历六月包含中气大暑节气,符合正常六月标准。而接下来的月份仅含节气立秋,且中气处暑节气落在下个月初一,因此该月被判定为闰月,也就是闰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