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都三星堆学习之旅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趁着假期,来到四川三星堆,去触碰一段充满神秘与震撼的古蜀文明,感受它独有的吸引力。

基本概况: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畔,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蜀文化遗址,分布面积达12平方千米,核心区域古蜀国都城面积约3.6平方千米。它是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
最后编辑王家东 最后编辑于 2025-07-24 10:05:42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25/7/24 14:44:1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一进大门,导游先给我们介绍了这个“蜀”字的起源演变及含义等。
起源与演变
“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字形像一条有大眼睛的虫子。一种说法认为,这与古蜀地区对蚕的崇拜有关,古蜀是蚕桑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说中的古蜀先王蚕丛,教会百姓养蚕缫丝,“蜀”字的原形可能就是蚕的象形。
随着时间推移,从金文到小篆,“蜀”字逐渐规整化,到隶书、楷书阶段,就基本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书写形态,但依然保留着最初象形文字的一些痕迹 。

在古文献中的记载
在《尚书》《诗经》《左传》等先秦古籍中,“蜀”就已作为一个地域或族群名称出现。《华阳国志·蜀志》中详细记载了古蜀的历史,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到开明氏等古蜀王的事迹,勾勒出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

与古蜀文明的联系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虽然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蜀”字,但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对应,三星堆文化与古蜀文明有着紧密联系。三星堆出土的大量与蚕、丝绸相关的文物线索,也侧面印证了“蜀”与蚕桑文化的渊源,进一步说明了“蜀”字所承载的古蜀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 。

作为地域名称的延续
从古至今,“蜀”一直是四川地区的重要代称之一。如今,四川的简称“蜀”仍广泛使用,在文化、旅游、经济等各个领域,“蜀”字都成为了四川地域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承载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


TOP
3#

三星堆历史沿革


1929年,当地农民燕道诚淘沟时偶然发现一坑玉石器,开启三星堆发现之旅。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组织首次发掘。1980年-1985年,进行4次正式调查发掘,确定遗址时间上下限等。1986年发现一号和二号祭祀坑,出土大量珍贵文物。2019年-2020年新发现6座“祭祀坑”,截至2022年5月基本完成挖掘。2022年-2024年发现玉石器“生产车间”等相关遗存。



TOP
4#

这块就是当地农民燕道诚淘沟时偶然发现一坑玉石器,上面还刻有燕三太三个字。
TOP
5#

图中“K2”指的是三星堆二号祭祀坑,1986年,三星堆遗址陆续发现了一号祭祀坑和二号祭祀坑,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震惊了世界。2019 - 2020年,考古人员又新发现了6座祭祀坑 ,编号从三号坑到八号坑。这些祭祀坑多为长方形土坑,不同的坑在尺寸上有所差异 。比如,一号坑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口长4.4米、宽3.4米,深约1.6米;二号坑坑口长5.3米、宽2.2米,深约1.4米。


性质与用途推测


• 祭祀用途: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坑是古蜀人用于祭祀的遗迹。坑内文物种类丰富,且部分文物有火烧、砸毁的痕迹,符合古代祭祀活动中“燔燎瘗埋”的特点,可能是古蜀人在重大祭祀活动后,将供奉的器物进行处理后埋入坑中 。
• 战争说:也有部分观点认为,可能是战争等特殊原因导致古蜀人将重要器物匆忙掩埋 。但这一说法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因为坑内文物排列有一定规律,不像是在慌乱中所为。
TOP
6#

从资料查阅中可知,三星堆文化中对眼睛崇拜并非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大量实物文物得以直观呈现。如,青铜纵目大面具的柱形凸眼(直径可达16厘米)、数十件青铜眼形器(有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多种形态)、祭坛与服饰上反复出现的眼睛图案,以及神树、大立人长袍上的眼饰纹,共同构成了“眼睛”的符号矩阵。这些文物中,眼睛元素的“夸张化”(如纵目面具的柱形眼)与“高频化”(几乎覆盖核心祭祀器物),直接印证了其在古蜀人精神世界中的核心地位。由此,王老师所讲的“蜀”的演化就更容易理解了。
TOP
7#

三星堆四大镇馆之宝:
1.青铜大立人像
• 文物详情:1986年出土于二号祭祀坑,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 ,是现存商周时期最大的青铜人像。人像头戴高冠,身着三层衣物,双手呈抱握状,姿势较为奇特。
• 身份推测:关于其身份,普遍认为可能是古蜀王国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或是主持祭祀活动的大巫师,在古蜀社会中拥有极高的地位。
• 艺术特色:青铜大立人像塑造细腻,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服饰上的纹饰精美,体现了古蜀青铜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对于研究古蜀时期的人物形象、服饰文化、宗教礼仪等具有重要意义。

TOP
8#

2.金杖


• 文物详情:1986年出土于一号祭祀坑,全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约463克 。金杖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制成(木杖已碳化) 。杖上刻有精美图案,包括头戴五齿高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物头像,以及鸟、鱼等纹饰。
• 象征意义:金杖可能是古蜀国王权、神权、财富垄断权的象征,是古蜀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其图案可能蕴含着特定的宗教寓意或历史故事,有待进一步解读。
• 价值体现:金杖不仅展现了古蜀人高超的黄金加工工艺,也反映了古蜀文明与同时期其他文明在权杖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差异,是研究古蜀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

TOP
9#

3.青铜纵目面具


• 文物详情: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宽138厘米,高66厘米 ,是三星堆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一件。它最大的特点是双眼呈柱状外凸,长达16厘米,双耳极大且向两侧充分展开,整体造型十分夸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 造型寓意:关于其造型的寓意,有观点认为是古蜀人对眼睛崇拜的体现,可能与古蜀先王蚕丛“其目纵”的记载相关;也有人推测这或许是古蜀人用于祭祀的特殊神器,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能沟通天地神灵。
• 艺术价值:该面具展现了古蜀人超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青铜铸造技艺。其独特的造型在同时期的其他文明中极为罕见,为研究古蜀文明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

TOP
10#

4.青铜神树


• 文物详情:1986年出土于二号祭祀坑,残高396厘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 。神树分三层,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上分别栖息着一只神鸟,共九只神鸟。此外,还有龙等造型攀爬在神树上,工艺极为复杂。
• 文化内涵:它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建木”等神树高度相似,被认为是古蜀人沟通天地的“天梯”,在祭祀等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古蜀人对天地宇宙的认知和想象。
• 工艺特点:青铜神树采用分段铸造法,运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多种工艺,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单件青铜文物,是古蜀文明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

TOP
11#

还有很多宝贵的文物,如三星堆青铜太阳轮
这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轮,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直径约85厘米 ,造型独特,关于其用途有太阳崇拜象征物、天文观测仪器等多种推测。
TOP
12#


青铜神坛出土于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是众多新出土文物中的“明星”。由于在埋藏过程中受到挤压,出土时青铜神坛已破碎变形,考古人员经过清理、拼接、修复等一系列复杂工作,才让它大致恢复原本的模样。


结构与造型
• 底层:为方形基座,底座上有镂空纹饰,可能代表着大地。基座上分布着一些造型各异的跪坐人像,这些人像神态肃穆,似乎在进行某种庄重的仪式。
• 中层:中部主体是一个类似神兽的造型,神兽背负着一个方斗形的器物,方斗边缘装饰精美。在神兽与方斗周围,还有一些站立或攀爬的小人像,姿态生动,仿佛在参与或守护着某种活动。
• 上层:上层有高耸的立柱,立柱之间有一些类似亭阁的结构,亭阁之上铸有姿态各异的人像,有的像是在俯瞰,有的像是在传达某种神谕,最顶端可能还有象征着天界的造型,整体营造出一种沟通天地的神秘氛围。


文化寓意


• 宗教祭祀:青铜神坛的复杂造型和丰富的人物、神兽形象,极有可能与古蜀人的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它可能是古蜀人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重要礼器,通过神坛上不同层次的设计,展现了古蜀人对天界、人界、地界的认知和想象,体现了他们试图沟通天地、祈求神灵庇佑的宗教观念。
• 神话传说:神坛上的人物和神兽造型或许与古蜀地区流传的神话传说有关,虽然目前还难以确切解读每个形象的具体含义,但可以推测这些造型承载着古蜀人独特的神话故事和精神信仰,是研究古蜀神话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艺术与工艺价值


• 造型艺术:青铜神坛的造型极具想象力,将现实中的人物、动物与虚构的神兽等元素巧妙融合,展现出古蜀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人物的神态、动作刻画细腻,神兽的造型夸张又不失威严,整体构图充满动感与张力,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 铸造工艺:神坛的制作采用了多种复杂的青铜铸造工艺,如分铸、嵌铸等。不同部件之间的拼接精准,纹饰雕刻精美,体现了古蜀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水平,反映了当时强大的工艺制作能力和精湛的技艺传承。

TOP
13#


鸟足神像出土于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时神像的部分部件已经扭曲变形,且与尊分离 。经过考古人员精心的修复和研究,才得以完整呈现在大众面前。


造型特征
• 主体部分:神像人首鸟身,人的身体部分呈现出倒立的姿态,头戴高冠,冠型精致,细节丰富。人像双手似乎抓握着龙或其他神兽造型,姿态充满张力。
• 鸟足部分:鸟足健壮有力,稳稳地站立在一个类似尊的器物之上。尊的造型也颇为独特,上面可能还铸有其他纹饰或造型,与鸟足神像相互映衬,整体造型奇幻神秘,充满想象力。


文化内涵
• 神话传说元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鸟常被视为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具有神性。鸟足神像人鸟合一的形象,很可能与古蜀人对神话传说中神灵或具有特殊能力者的想象与崇拜有关,体现了古蜀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宗教信仰 。
• 文化融合:这种造型是中原商文化与古蜀地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人像、尊等造型元素带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独特的人鸟合一形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又彰显了古蜀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时古蜀地区与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


艺术价值
• 铸造工艺:鸟足神像的铸造工艺精湛,展现了古蜀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神像各部分的比例协调,细节刻画入微,如高冠上的纹路、人像的面部表情、鸟足的形态等,都栩栩如生,体现了古蜀工匠卓越的艺术水准和创造力。
• 艺术风格:其造型独特,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现实与想象巧妙结合,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为研究古蜀时期的艺术审美、造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TOP
14#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三足炊器 。三星堆农作物种植主要有稻、粟、黍等,以稻为主。陶三足炊器造型独特,下部三只尖足利于稳定支撑和受热,上部圆盘状结构及中间的敞口可能用于放置食材等,是研究三星堆时期农业及生活器具的重要实物资料。由于当时没有桌子,所以有三足。

TOP
15#

这是在三星堆中唯一可以用手触碰的文物
TOP
16#

部分文物照片











• 历史意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实证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空白,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艺术价值: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等文物,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展现出古蜀先民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观念,丰富了人类早期艺术史。
• 学术价值:众多独特文物的发现,为研究人类早期宗教史、科技史、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线索,祭祀坑的性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古蜀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等都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最后编辑王家东 最后编辑于 2025-07-24 11:04:52
TOP
17#

三星堆的头像,看起来充满异域风情
TOP
18#

头像看起来像外星人
TOP
19#

青铜纵目面具好像就是哪吒里结界兽的原型。
TOP
20#

这个外星人真的是
TOP
21#

三星堆,这个词好像很熟悉,看了介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还是不一样,感谢分享
TOP
22#

文明多样化共存的价值,依旧。
TOP
23#

边游边学,古文化遗址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
TOP
24#

身临其境
TOP
25#

4.青铜神树


• 文物详情:1986年出土于二号祭祀坑,残高396厘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 。神树分三层,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上分别栖息着一只神鸟,共九只神鸟。此外,还有龙等造型攀爬在神树上,工艺极为复杂。
• 文化内涵:它与《山海经》中
王家东 发表于 2025/7/24 10:44:38
青铜神树
TOP
26#

盗墓笔记既视感
TOP
27#

三星堆文明到现在依然是个谜,期待科学家们能够从遗迹和古文物中解答更多的谜团。
TOP
28#

惊叹古人的技术,这些能工巧匠真的是太厉害了
TOP
29#

三星堆文明,在中国的历史上,属于非常独特、惊艳的类型。
TOP
30#

感谢分享,非常神奇的时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