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面这些图文资源后,我们就可以作一些很有意思的拓展。比如:
1、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请大家向上翻页找到“岳”,再找到“麓”,那把“岳麓”联在一起,到底是“高而大的山上”还是“山脚”呢?我们查一下资料,会发现南朝宋时期的地理著作《南岳记》中有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燕为首,岳麓为足”。原来,这里的岳是指“南岳”,就是衡山,“回燕”为衡山主峰,“岳麓”的意思就是衡山山脉的“足”部延伸,就是表明了岳麓山在南岳的“足部”,相当于是南岳的“山脚”啦。你看,这里面古人是不是还包含了相对论的知识呀,岳麓山是一座山,但是和更大的南岳衡山相比,就算是大山的“山脚”了。大家看,古人用多么形象的表述,从岳麓山这个名字中,就把岳麓山的地理体系和位置说得一清二楚,还强调了其“南岳余脉”的地位。我们这样和学生去讲课,学生一定会挺喜欢的。此外,还有峰峦、峡谷等词组,这还能帮助学生在语文上理解很多词组的含义,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2.大家都知道孟良崮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对国民党整编第74师的山地歼灭战,由陈毅、粟裕指挥。此役全歼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74师,一举扭转华东战局,是解放战争的经典战例。我们再向上翻到“崮”的图文资源——四四方方像城堡,就很容易理解孟良崮战役解放军为什么能够胜利了。孟良崮作为“崮”地形的典型代表,其石灰岩山丘的突兀形态、险峻崎岖的山路、光秃少植被的石质山体及缺乏水源的特征,成为我军取得战役胜利的关键“地利”因素。这一战中,“崮”的地形完全限制了国民党军队重武器(如坦克、火炮)的发挥——山路狭窄无法机动,石质地面无法构筑坚固工事,缺乏水源导致水冷机枪无法冷却,后勤补给完全中断,而解放军利用“崮”的地形出奇制胜,以小部队灵活机动展开攻击,且轻武器(如步枪、手榴弹)在近距离作战中优势明显,能快速完成分割包围,最终全歼敌军。
3.再往上翻,我们来看看“岬”。来舟山旅游,可以去岱山走走。岱山的海岬公园现在也挺有名的,在那里你可以领略一下海岬伸入海洋、山体陡立的地形风貌。岱山海岬公园地处岱山县东沙镇,三面环海,位于岱山岛北部,北端连接东沙镇燕窝山景区、南端至岱东镇鹿栏晴沙景区,是岱山县以“岬”为核心特色打造的旅游区域。岱山县依托“海岬”这一最大特色,还在进一步推进“中国海岬公园”建设,计划对海岬海湾进行个性化定位,形成“一湾一特色一岛一主题”的开发格局。
4.让聪明的孩子们仔细找一找,这么多幅图文中,能否找出一个错别字来。聪明的孩子也许就能在14楼中找到“陉”这幅图文中就有一个错别字:陉是山脉中断的地方,还是山脉的中段地方呢?让孩子们讨论讨论,发表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再查查字典,找找新的资料。原来,“陉”的本义就是“山脉中断处的狭窄通道”。很多字典中直接解释“陉的意思是山脉中断的地方”,进一步补充其为“山脉中断处的狭窄通道”,强调了“中断”(山脉连续性被打破)与“狭窄通道”(中断处形成的通行空间)的核心特征。简单来说,“陉”是山脉因地质作用(如断裂、侵蚀)等原因中断后,形成的可供通行的狭窄缺口。历史中,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都发生在“陉”这种地形中,如西汉初年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他率数万汉军通过太行山脉中断处的“井陉口”(典型的“陉”地形,狭窄通道限制了赵军二十万大军的机动性),以“背水一战”之计激发将士斗志,最终以少胜多全歼赵军,成为古代军事史上“利用地形破敌”的经典案例。
上面4点应该上一节拓展课已经绰绰有余了,如果是一个上午的暑托课,可以结合您家乡的地形特色,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在上面找图,结合图文资源,把在那里历史上发生过的有名的、有趣的事情和孩子们一起说一说吧,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根据家乡的“山”的特点,设计家乡旅游发展的介绍词、广告词。这也会使暑托班或拓展课变得格外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