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罗昌洪:2025-2026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6期 [复制链接]

1#

一、课例迭代:从 1.0 3.0 的核心突破与实践要点

(一)1.0 版本:观察与推断的基础探索(年轮的秘密)

核心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推断能力,认识年轮的基本特征(圈数、疏密等)。

实践材料:材料箱中的年轮标本(优点:年轮清晰;缺点:标本小、非本地树种,学生对生长环境不熟悉,推断易偏差)。

问题与改进:推测难以验证(如 “朝南年轮疏” 无法求证)、学生争论无结果。改进方向:改用本地树种标本(如学校附近砍伐的树),增强学生熟悉度和探究兴趣。

(二)2.0 版本:规律寻找与数学融合(基于规律的推测)

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寻找年轮生长规律,结合数学方法(周长、直径计算)推测树龄。

实践设计:

用本地大树(如香樟树)的周长 / 直径数据,让学生通过小标本的年轮规律(如 “10 圈年轮对应 10cm 直径”)推算大树年龄。

分年级设计:6 年级用周长推直径,5 年级直接给直径数据。

问题与改进: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参与度低(40% 学生空白,20% 仅写部分思路)。改进方向:让学生自主提问,激发探究主动性。

(三)3.0 版本:全过程探究(一棵树的年轮)

核心目标:完整科学探究流程(提出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新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实践:

材料升级:使用一整棵树的年轮(从根部到树梢的完整标本),确保材料能支持学生多角度研究。

提问引导:从 “为什么” 转向 “可研究的小问题”(如 “树梢有年轮吗?”“根部与树梢的年轮数量一样吗?”),避免抽象问题(如 “为什么年轮有宽有窄”)。

探究流程:

① 初步认识:快速学会数年轮;

② 自主提问:基于完整树标本,提出具体可研究的问题(每人 1 张记录单);

③ 小组合作:4 人一组,分工拿取不同部位标本(根部、树梢、侧枝等),共同验证问题(如对比 A 部分与 E 部分的年轮数量);

④ 新问题生成:解决一个问题后,引导学生提出延伸问题(如 “根部年轮比树梢多,中间部位呢?”)。

二、一线教学实用策略

1.材料选择与获取技巧

优先选本地树种(如香樟树、松树),学生熟悉生长环境,便于结合本地气候、环境推断。

标本获取:联系园林工人(修剪树枝时)、工地(砍伐的树),说明 “用于学生探究”,易获得支持;要求标本完整(如从根部到树梢的整段),确保能支撑多角度研究。

处理方法:用砂纸打磨标本表面(年轮更清晰),避免火烧(易损坏)或拓片(易干扰观察)。

2.引导学生提问:从 “为什么” 到 “可研究”

问题转化示例:

学生问 “为什么年轮有宽有窄?”(不可研究,指向结论)→ 引导为 “这棵树的根部年轮比树梢宽吗?”(可研究,通过对比标本验证)。

具体方法:提供完整树标本并标注部位(如 A 根部、B 主干、E 树梢),学生可直观提出 “A B 的年轮数量一样吗?”“侧枝和主干的年轮疏密相同吗?” 等小问题。

3.探究活动组织要点

小组合作:4 人一组,每人先独立写问题,再小组交流确定优先研究的问题,派代表取标本共同验证(避免课堂混乱)。

时间分配:探究环节留足 15-20 分钟,让学生充分观察、记录(如 “数 A 部分年轮→数 E 部分年轮→对比数量”)。

成果呈现:鼓励学生用简单语言记录结论(如 “根部年轮比树梢多”),不追求精准数据,侧重探究过程。

三、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问题场景

解决策略

学生只问 为什么,不会提具体问题

出示标本部位标注图(如 A 根部、E 树梢),引导学生观察 不同部位的差异,从 对比切入提问题(如 “A E 的年轮圈数一样吗?)。

材料不足,学生无法每人操作

分组共用标本,每组 1-2 个关键部位(如根部 + 树梢),轮流观察;用照片或扫描图辅助(高清打印年轮图,便于全班对比)。

学生探究后无新问题生成

教师示范 延伸提问(如学生发现 根部年轮多后,追问 中间部位的年轮数量在两者之间吗?),引导学生从 单一对比多角度验证

四、培训体会

钱老师的 年轮课迭代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科学课不是 教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 做科学。从 用本地材料拉近距离让学生提能解决的小问题,每一步改进都紧扣 学生自主探究。未来教学中,我会尝试从身边的真实事物(如校园的树、石头)入手,设计 小而具体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提问、验证、再提问中真正爱上科学。

分享 转发
TOP
2#

教会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重要性。
TOP
3#

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启发思考,拉近了鲜活现实与文本知识的距离,更能带动思维的发展
TOP
4#

期待你的分享,共同进步
TOP
5#

写得真祥细,值得好好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