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告,我国建筑业碳排放中,建造阶段的排放量为28.2亿吨CO2,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为23.1亿吨。具体各项组成如下图:


在建筑过程中,建材的生产和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高达27.2亿吨,占了绝大部分。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均需消耗大量能源。例如,生产水泥时,需要将石灰石等原料置于高温下煅烧,不仅消耗大量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还会因碳酸钙分解而直接释放CO2。水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9%。 钢铁生产的碳排放量则占15%,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3]。
建筑施工阶段也有1.0亿吨CO2的排放 。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如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车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燃油;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如活动板房)的照明、空调等也在消耗电能。另外,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土方开挖等操作,导致土壤中碳的释放,也会增加碳排放。
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超过一半来自电力能耗。在建筑漫长的使用过程中,维持室内舒适的温度、湿度,照明、家电设备的运转等,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冬季供暖、夏季制冷,这两项是建筑运行能耗的大头——如果采用的是传统的燃煤、燃气锅炉供暖,或者依靠火力发电为空调提供电力,就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