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与真实情境中培育思维的力量
实验小学坂湖校区 高云
本月的研修活动中,有幸聆听了谢李陈老师与林建锋老师关于“AI 赋能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分享,让我对新时代课堂教学的变革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两位老师以“分析实际环境问题”为载体,将人工智能工具与真实情境深度融合,不仅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创新路径,更揭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让学习从知识传递走向思维生长,从课堂封闭走向生活开放。
一、AI赋能:让教学突破“边界”,让思维可见可塑
谢老师在环境教学中创设“游船船主”“渔业养殖户”等角色智能体,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与智能体对话,模拟采访、协商论证。这种设计巧妙解决了“角色疏离感”的痛点——当学生与智能体探讨“余杭塘河污染治理”时,抽象的“利益冲突”变成了具体的对话场景:船主担心治污影响生计,养殖户发愁水质恶化导致减产,居民渴望洁净家园……学生在一来一往的交互中,自然跳出单一视角,学会从多方利益出发思考问题。
林老师提出的“AI 生本思维课堂”更让我豁然开朗:AI不仅是工具,更是“思维催化剂”。动态推演工具能让学生的思考轨迹可视化,语音交互反馈能促进思维碰撞,个性化成果展示则让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被看见。正如海曙小学的实践所示,当学生用流程图梳理“治污方案”,用智能体验证策略可行性时,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而是主动构建思维的“研究者”。这让我意识到:AI的价值不在于替代教师,而在于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让抽象的思考过程变得可操作、可反思、可优化。
二、真实情境:让学习扎根生活,让责任自然生长
两位老师都紧扣“真实”二字,这恰恰是打动我的核心。谢老师放弃“遥远的城中湖案例”,选择学生身边的“余杭塘河”这条“母亲河”的污染与治理,既是农业灌溉、航运要道的现实需求,也是学生日常可见的生活场景。从“发现校园污染”到“分析塘河治理流程”,再到“撰写校园治污方案”,学习任务始终扎根于生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环境问题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与我相关的责任”。
林老师强调的“真实任务驱动”与此呼应。当学生以“治水专家”的身份参与“平衡协调各方利益”时,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层理念:治污不能只靠“禁止”,还要考虑“如何让环保与经济共存”——给船主提供清洁能源补贴,为养殖户培训生态养殖技术,让居民参与河道监督……这些思考,正是从“知识理解”到“责任担当”的升华。这让我反思:好的教学情境,必然能打通“课本与生活” 的壁垒,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长出对世界的关切。
三、思维培育:从“教会知识”到“学会思考”的范式转型
两位老师的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会思考的人”。谢老师的教学流程清晰展现了这一点:从“发现问题”到“实地调查”,从“分析行为目的”到“改进措施”,学生在模仿“治污专家”工作的过程中,悄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而林老师提出的“从‘令行达’到‘三元结构’”的课堂变革,更揭示了思维培育的路径——当课堂从“教师指令”转向“师、生、智能体协同”,当学习从“统一讲授”转向“分层探究”,学生的思维才能从“被动跟随”走向“主动批判”。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协商平衡”的设计。谢老师引导学生在制定治污措施时,必须考虑“自身利益与塘河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林老师则强调“让不同角色同时对话,还原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策略”。这种思考超越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培养的正是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这恰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正如林老师所言:“课堂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更要让他们像社会人一样担当。”
四、未来启示:做“脚手架”的搭建者,做“思维生长”的见证者
这次研修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定位。过去,我常纠结于“知识点是否讲透”;如今我明白,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思考”。未来的课堂中,我计划从三个方面实践:一是善用AI工具,为学生创设“角色对话”“成果验证”的场景,让思维可见;二是挖掘本土资源,将家乡的环境、文化等真实素材融入教学,让学习扎根;三是少一些“标准答案”,多一些“协商探究”,让学生在碰撞中学会批判性思考。
两位老师的分享让我确信:教育的美好,在于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看见,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生长出改变世界的勇气与能力。这既是研修带给我的启发,也是我未来教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