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柯桥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专贴----每月研修《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 [复制链接]

1#
       本月的研修活动如期而至,我们在金老师的带领下继续认真参与网络研修。今天学习的是人工智能赋能的日常教学探索课例《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老师们有什么感悟呢?一起来分享吧!
分享 转发
TOP
2#

《未来以来,我对人工智能的一点感悟》
——7.15每月研修有感
中国轻纺城第二小学 吴祖荣
听了今天的每月研修后,我感觉到中小学教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将会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自己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是应该学习人工智能如何辅助我们的科学教学,或者如何提高我们低段小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效率。
回顾这个学期,办公室里的老师讲的最多的人工智能生成式智能软件就是DeepSeek、豆包,这些软件在不同的学科里确实发挥了一些高效的作用,比如我们的数学计算出题、作文改作、课间游戏设计、上课教案的撰写等等,但是我觉得,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应该有选择的运用软件,发挥各类人工智能的优势。
我们知道可适用于教育教学的人工智能软件很多,且各自特征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各方优势,统筹把握。在选择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响应速度、知识准确性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科特性、学生认知的科学适配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牵引。就像喻老师在视频中讲的: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要选择合适的科学课开展。所以说,并不是每节科学课都要运用人工智能软件,要有选择性,该有的科学课的科学味道不能丢失!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能丢失!
刚才视频中林特举得一个科学课上数据处理的例子,我也很赞同林特的感受。学生把数据交给智能软件,智能软件几秒钟就出现折线分布图,这样的过程中虽然课堂时间节省了,但学生对数据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丧失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来讲,等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所以,人工智能固然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但我们一定要反思道与术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边界,我们要始终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地使用人工智能,“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更不能将教育教学的权力全部交给人工智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机协同中教师与机器的“琴瑟和鸣的协奏”!
TOP
3#

                                                                AI赋能,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柯桥区安昌街道吉生小学 支霞
        在金老师的带领下,我认真学习了本月的小学科学研修内容,《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这堂课通过“替换案例”、“微项目学习”、“利用AI资源”,增加学习的亲切感,并为后续拓展活动做保障,强调通过不同角度让孩子分析问题,平衡协调学习。通过实际调查四种人群的污染行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抽象系统分析。课堂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课堂探索,包括动态推演工具、资源分层精准推送、语音交互反馈等,旨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个性化成果展示,坚持正确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即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以适应未来发展方向。
        当下,人工智能在提升课堂效率和激发学生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了海曙小学的实践探索,听了他们展示AI如何辅助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碰撞以及个性化学习成果的展现,我感慨颇多。确实,合理利用AI的动态推演工具和语音交互系统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参与度,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线科学教师,要多学习相关知识,并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TOP
4#

AI为翼,让科学思维在科学课堂飞翔


      听了林校长关于“AI助力升本课堂,绽放学生思维”的讲座后,我对小学科学教学中AI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一名深耕科学课堂多年的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教学中“一个班学生当一个教”的局限,而林校长分享的海曙小学实践案例,让我看到了AI为科学教学带来的无限可能。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探究与思维培养是核心。林校长提到的“动态推演工具让思维轨迹清晰可见”,让我联想到科学课上的实验分析环节。以往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时,往往只能呈现最终结果。谢老师课堂上智能体成为影子教师的做法更给我启发:在“生态系统”单元,让AI模拟渔民、工厂主等角色与学生对话,能让抽象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变得可感可触,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教师单纯讲解更能激发探究欲。讲座中“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重构师生关系”的观点让我深受触动。科学课强调“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但传统课堂中,教师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思维节奏。林校长提到的分层推送资源、个性化评价恰能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在“物质的变化”教学中,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通过AI获取具象化的实验步骤动画,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能收到拓展性问题。更值得探索的是AI在实验反思中的应用:当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后,AI不仅能指出操作漏洞,还能推送同类错误的案例分析,引导他们自主纠错——这正是林校长所说的“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育”的转变。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觉得可以在跨学科项目中引入AI角色模拟,如“校园垃圾分类”项目中,让AI扮演环保专家、物业人员等,推动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正如林校长所言,AI带来的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教学理念的升级——唯有让技术服务于思维生长,科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舞台。
TOP
5#

柯桥的学习真的是深入
TOP
6#

柯桥区的学习,有组织、有感想,挺好!
TOP
7#

AI指引,为环境问题教学引入活水

柯岩中心小学育才路校区 潘靖


         今天聆听了谢老师在课堂中的AI运用,让我深受启发。原来,AI还能这样用,为环境问题的教学引入活水,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活起来。
         一、结合实际,智慧改编
        本节课从校园实际出发,解决真实问题,征集校园环境污染治理方案,以治理“余杭塘河”为例,体验真实工作流程,学生能从第三视角体会四类人群行为的动因及影响,从而提出合适的解决措施。
         二、AI赋能,助力教学
        从“给”(发现问题、实地调查)到“放”(分析行为目的、初步制定措施、改进措施),谢老师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包,充满智慧,特别是《河流污染问题解决手册》,学生能选择不同智能体,开始对话。另外,协商小锦囊、交流支架都提供了合适的学习阶梯。
        谢老师是良好的引领者,在孩子们的讨论中穿针引线,运筹帷幄,背后需要充实的知识储备。
       三、启迪课堂,反思改进
        本学期我也曾尝试在《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引入AI工具,我在最后拓展环节,用卡通科学家形象向学生说明燃烧背后的科学原理。现在回想,可以做得更深入,比如在“黑烟”问题中让学生直接和AI对话;又比如,易错点状态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实现深度思考等。
         未来,我也将继续探索,让AI为教学注入更多活水。
最后编辑糯米香芋紫 最后编辑于 2025-07-16 20:28:28
TOP
8#

"治水" 主题教学案例解析:情境化教学的创新路径与应用

"治水" 主题教学案例解析:情境化教学的创新路径与应用


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沈丽君


      这次听了谢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分享,我对情境化教学真是有了新想法。以前让学生模拟角色学习时,总遇到些问题 —— 要么学生对那个职业太陌生,要么觉得离自己生活太远,没什么代入感。不过这次分享的教学实践,倒是给解决这些问题指了个好路子。​
      谢老师把传统模拟教学的几个痛点都摸透了:角色认知隔得远、看问题角度太单一、用的素材跟学生不沾边。针对这些,她的创新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她把外地的案例换成学生熟悉的本地案例,一下就把学习和生活拉近了。这种 “本地化” 的改动,不光能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还能为课后实践铺好路。​
      谢老师的微项目学习模式,用得也挺巧。让学生当 “小小治水专家”,去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样就跳出了只扮演一个角色的局限。特别是用智能体模拟采访这招,既不用费劲去实地采访,又能让学生在互动里学会怎么沟通协调。这种方式把 “平衡协调” 这种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能实际操作的学习过程,挺实在的。​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闭环设计也值得我学习。从征集校园污染治理方案开始,到模拟治水实践,最后再回到改善校园环境上,让学生能清楚感受到 “学习 — 实践 — 应用” 的完整过程。小组协作那 15 分钟里,学生从一开始聊不下去,到后来能顺畅交流,这个变化就是他们思维在成长的最好证明。​
我觉得这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把环境治理的知识,提升成了 “平衡协调” 的思维方式。这不只是说不同角色之间要平衡利益,更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得长远协调。能从单纯传授知识,变成培养思维,这才是 “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 的真正做法。​
       好的教学设计能打破学生的认知壁垒,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里理解知识、提升能力。而把本土资源、智能工具和项目式学习结合起来,就是让学习能 “落地生根” 的好办法。
萍水相逢,我们都是小科人!
TOP
9#

培训有感,加教学实践的融合,往往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动向。
TOP
10#

AI赋能素养导向,绽放科学思维之花

绍兴市柯桥区齐贤中心小学陶里校区  陈高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在7月15日晚准时参加了“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网络研修,通过科学教育云平台聆听了谢李陈老师的课例分享和林建锋校长的专题讲座,深受启发。研修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结合AI技术赋能课堂,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以下结合研修内容和自身教学经历,分享三点学习体会。

        首先,谢李陈老师的课例《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生动诠释了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该课例通过角色扮演的论证会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强调科学思维与责任感的培养。例如,在本课探索环节中,谢老师利用AI智能体模拟不同利益方,帮助学生理解“平衡协调各方利益”的原则。这让我反思自己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嵌入可视化图表促进学生思维显性化,如使用思维导图辅助协商讨论。这启发我在未来课堂中强化探究实践,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知识。

        其次,林建锋校长的讲座《AI助力的生本课堂绽放学生思维》深化了我对技术赋能的理解。强调AI工具不是替代教师,而是增强学生主体性,促进“三元结构”(师--智能体)的协同学习。例如,提出“思维优先”原则,通过分层施策和任务驱动,实现精准学教。这与我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相呼应——学生差异大时难以兼顾个性化需求。讲座中提到的“智能体深度利用”,如生成污染数据预测或角色辩论会,让我计划在实验课中引入AI辅助工具,让学生通过预测与验证发展批判性思维。

        最后,本次研修强化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意识。专家们倡导的“注重思维动能激发”和“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原则,如通过情境创设和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动机,与我的五年级科学课经验契合。我曾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水质问题,但缺乏AI工具支持,效果有限。今后,我将借鉴研修中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使用AI生成个性化报告,并拓展跨学科项目,如结合数学分析污染数据,让学生在应用中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本次研修让我领悟到AI赋能课堂的核心是“思想先行”,而非技术堆砌。我将以素养为导向,在教学中践行“三元协同”模式,让每个学生思维绽放,实现科学育人新高度。

最后编辑飞宇 最后编辑于 2025-07-17 16:38:28
TOP
11#

                                人工智能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思考
                                                   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小学   马志军
        本月研修,观摩了谢李陈老师《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一课,聆听了林建锋老师的专题讲座,探讨的问题是关于人工智能融入科学课堂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AI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积极方面:能增强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AI因其独特性,能将学生引入现实中达不到的地方,如人体内部,宇宙深处,微观世界,历史进程等,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四年级《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从多种视角观察人体耳朵的3D立体模型,能够使抽象、难理解的学习内容更加可视化、直观化,并能通过拆分、组装耳朵的内部结构,更进一步理解声音在耳朵内的传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减少动手实践体验,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科学课中,我们提倡要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接触实验材料,真实物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探究实验过程,未能在课堂中直接观察实验的,我们提倡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开展学习,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提高处理问题能力、自我建构的认知能力,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这仅仅通过虚拟实验、AI是达不到科学素养的形成的。
       如喻伯军老师在直播交流中所说,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还要选择合适的课才行,正如前几年,轰轰烈烈的教育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各种技术层出不穷,科学课还是要保留它独有的“科学味”才好。
TOP
12#

在培训中能产生共鸣,有思考,通过培训获得的理念践行自己的科学课堂。
TOP
13#

学习心得的汇总贴,给人不同视角的共鸣点。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4#

部分老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AI的恰当应用,有思考,有实践,必能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思维。
TOP
15#

    回看了7月的每月研修,让我有很多感受。谢老师的《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对我冲击很大,想起一年前,自己也在五年级课堂上了 这个课,我校处在柯桥大坂湖边,所以在课前让学生们观察通过实地考察、已经撰写采访问题,现场简单采访等方式去了解了大坂湖的环境情况,在课堂上由孩子们自己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小组成果。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硬件条件、方式方法以及社会关系等难点,孩子们呈现多是普通市民角度的看法,对整个环境问题的分析是非常狭隘的,没有办法真实有效的站到渔民、开发商等角色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作为科学老师,课堂上我也非常无力,因为在部分角色的认识上我也不是很明确,所以看似热热闹闹的分享了孩子们的调查成果,其实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深入的体验的思维升级。
        谢老师的课堂处理的很巧妙,从真实的校园问题情景出发(提出学生身边真实问题,小且真)——校园治污情境迁移(治污措施怎么做?)——余杭塘河污染治理(利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指导学生,利用AI人工对话,给予一定的采访支架等,让孩子们能够真实的体验不同角色间的对话,然后全班同学进行观点整合,让学生进行一个完整的环境问题思考、协调过程)——作业回归真实可行(再次回到身边的校园问题,更有方向性的进行)。这让我对课堂的设计有了更开阔的认识,一开始就让孩子们直接分析问题是不科学的,应该是带着孩子们经历一次具体的分析,然后再迁移到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
        林特的讲座非常振奋人心,校长和一线老师一起学习,甚至带头专研,这对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冲击很大。AI技术越来越先进,怎么样把握尺度的在课堂上有效应用,也是很多一线教师想要去尝试和应用的。在并没有那么多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很多像我一样的老师可能只是通过网络视频、部分专家讲座、或者部分观摩展示课中进行碎片的学习,并没有很好的机会系统的学习和学习设备,所以AI技术的应用让我们既向往又忐忑。但,未来已来,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还是应该跟上时代的洪流,抓住宝贵的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课堂。(柯桥区实验小学  柯娇)
TOP
16#

在AI与真实情境中培育思维的力量

实验小学坂湖校区  高云

         本月的研修活动中,有幸聆听了谢李陈老师与林建锋老师关于“AI 赋能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分享,让我对新时代课堂教学的变革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两位老师以“分析实际环境问题”为载体,将人工智能工具与真实情境深度融合,不仅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创新路径,更揭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让学习从知识传递走向思维生长,从课堂封闭走向生活开放。

   一AI赋能让教学突破“边界”让思维可见可塑

   谢老师在环境教学中创设“游船船主”“渔业养殖户”等角色智能体,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与智能体对话,模拟采访、协商论证。这种设计巧妙解决了“角色疏离感”的痛点——当学生与智能体探讨“余杭塘河污染治理”时,抽象的“利益冲突”变成了具体的对话场景:船主担心治污影响生计,养殖户发愁水质恶化导致减产,居民渴望洁净家园……学生在一来一往的交互中,自然跳出单一视角,学会从多方利益出发思考问题。

   林老师提出的“AI 生本思维课堂”更让我豁然开朗:AI不仅是工具,更是“思维催化剂”。动态推演工具能让学生的思考轨迹可视化,语音交互反馈能促进思维碰撞,个性化成果展示则让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被看见。正如海曙小学的实践所示,当学生用流程图梳理“治污方案”,用智能体验证策略可行性时,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而是主动构建思维的“研究者”。这让我意识到:AI的价值不在于替代教师,而在于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让抽象的思考过程变得可操作、可反思、可优化。

   二、真实情境:让学习扎根生活,让责任自然生长

   两位老师都紧扣“真实”二字,这恰恰是打动我的核心。谢老师放弃“遥远的城中湖案例”,选择学生身边的“余杭塘河”这条“母亲河”的污染与治理,既是农业灌溉、航运要道的现实需求,也是学生日常可见的生活场景。从“发现校园污染”到“分析塘河治理流程”,再到“撰写校园治污方案”,学习任务始终扎根于生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环境问题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与我相关的责任”。

   林老师强调的“真实任务驱动”与此呼应。当学生以“治水专家”的身份参与“平衡协调各方利益”时,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层理念:治污不能只靠“禁止”,还要考虑“如何让环保与经济共存”——给船主提供清洁能源补贴,为养殖户培训生态养殖技术,让居民参与河道监督……这些思考,正是从“知识理解”到“责任担当”的升华。这让我反思:好的教学情境,必然能打通“课本与生活” 的壁垒,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长出对世界的关切。

   三、思维培育:从“教会知识”到“学会思考”的范式转型

   两位老师的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会思考的人”。谢老师的教学流程清晰展现了这一点:从“发现问题”到“实地调查”,从“分析行为目的”到“改进措施”,学生在模仿“治污专家”工作的过程中,悄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而林老师提出的“从‘令行达’到‘三元结构’”的课堂变革,更揭示了思维培育的路径——当课堂从“教师指令”转向“师、生、智能体协同”,当学习从“统一讲授”转向“分层探究”,学生的思维才能从“被动跟随”走向“主动批判”。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协商平衡”的设计。谢老师引导学生在制定治污措施时,必须考虑“自身利益与塘河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林老师则强调“让不同角色同时对话,还原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策略”。这种思考超越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培养的正是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这恰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正如林老师所言:“课堂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更要让他们像社会人一样担当。”

   四、未来启示:做“脚手架”的搭建者,做“思维生长”的见证者

   这次研修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定位。过去,我常纠结于“知识点是否讲透”;如今我明白,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思考”。未来的课堂中,我计划从三个方面实践:一是善用AI工具,为学生创设“角色对话”“成果验证”的场景,让思维可见;二是挖掘本土资源,将家乡的环境、文化等真实素材融入教学,让学习扎根;三是少一些“标准答案”,多一些“协商探究”,让学生在碰撞中学会批判性思考。

   两位老师的分享让我确信:教育的美好,在于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看见,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生长出改变世界的勇气与能力。这既是研修带给我的启发,也是我未来教学的方向。

最后编辑银河氧化物 最后编辑于 2025-07-27 14:23:28
TOP
17#

感悟非常深刻,好课磨一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