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柯桥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专贴----每月研修《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 [复制链接]

1#
       本月的研修活动如期而至,我们在金老师的带领下继续认真参与网络研修。今天学习的是人工智能赋能的日常教学探索课例《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老师们有什么感悟呢?一起来分享吧!
分享 转发
TOP
2#

《未来以来,我对人工智能的一点感悟》
——7.15每月研修有感
中国轻纺城第二小学 吴祖荣
听了今天的每月研修后,我感觉到中小学教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将会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自己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是应该学习人工智能如何辅助我们的科学教学,或者如何提高我们低段小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效率。
回顾这个学期,办公室里的老师讲的最多的人工智能生成式智能软件就是DeepSeek、豆包,这些软件在不同的学科里确实发挥了一些高效的作用,比如我们的数学计算出题、作文改作、课间游戏设计、上课教案的撰写等等,但是我觉得,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应该有选择的运用软件,发挥各类人工智能的优势。
我们知道可适用于教育教学的人工智能软件很多,且各自特征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各方优势,统筹把握。在选择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响应速度、知识准确性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科特性、学生认知的科学适配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牵引。就像喻老师在视频中讲的: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要选择合适的科学课开展。所以说,并不是每节科学课都要运用人工智能软件,要有选择性,该有的科学课的科学味道不能丢失!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能丢失!
刚才视频中林特举得一个科学课上数据处理的例子,我也很赞同林特的感受。学生把数据交给智能软件,智能软件几秒钟就出现折线分布图,这样的过程中虽然课堂时间节省了,但学生对数据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丧失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来讲,等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所以,人工智能固然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但我们一定要反思道与术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边界,我们要始终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地使用人工智能,“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更不能将教育教学的权力全部交给人工智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机协同中教师与机器的“琴瑟和鸣的协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