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罗昌洪: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91#

坚持学习,坚持记录,发现自己的成长
TOP
92#

感谢分享
TOP
93#

边学习边总结,坚持记录坚持成长
TOP
94#

罗昌洪:2025-2026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2期

以“合”为桥构筑科学教学新样态 张立新老师

一、“合” 的丰富内涵

1.三个整合层次:

(1)学习方式整合:融合接受式、发现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统筹 “学什么” 和 “怎么学”,打破家庭、社区、学校的界限。

(2)学科层面整合:把不同学科及同一学科内不同主题的差异视为资源,通过整合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社会层面融合: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科学教育资源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所学,推动社会科学素养的提高。

2.双向互动模式:

“合进来”:学生把家庭和社区中的 “科学素材” 带入课堂,为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分出去”: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传播到家庭和社会,承担起科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二、“合” 的实施途径与教学模式

1.前期准备工作:

师生访谈:了解教师对科学素养和学科整合的看法,以及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期望和需求。

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研读《我们如何思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等书籍,提升教育理论水平。

2.跨学科整合架构:

与语文、数学、道法、综合实践等学科进行整合,例如在语文中开展科学阅读和日记写作,在数学中进行数据整理和实证操作。


3.“1 + 5 + 1” 科学大课堂教学模型:


(1)课前 “1”:包括小阅读(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小实验(利用身边材料开展趣味实验)、小调查(培养科学精神)。

(2)课堂 “5”:涵盖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大胆猜想、设计实验达成共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教师导疑五个环节。

(3)课后 “1”:拓展到家庭实验室(强化实验操作)、自然大课堂(助力科学实践)、社会资源(播撒科学种子)。

三、实践成果展示

1.学生成果:学生在科技竞赛、科学实验、自然笔记等活动中展现出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2.教师成果:教师在教材编写、论文发表、公开课展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科研能力和课程研发能力得到提高。

四、个人体会

科学教育需打破学科壁垒,以 “1+5+1” 模型为抓手,整合家校社资源,构建 “合进来 - 融课堂 - 分出去” 的立体化育人模式。未来将注重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强化科学思维训练,灵活运用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协调多方资源,解决时间统筹、家长参与等难题,以学生为纽带推动科学教育向家庭社区延伸,实现 “以合促学、以学促创” 的育人目标。

最后编辑luo1965312131 最后编辑于 2025-03-09 10:18:47
TOP
95#

学科融合,整合资源,让科学教育更加适合当代教育。
TOP
96#

学科融合
TOP
97#

五育融合,全面发展
TOP
98#

学科融合是未来的大趋势
TOP
99#

基于分科学习的跨学科,是未来的教育趋势
TOP
100#

跨学科学习,全面培养人的素养。
TOP
101#

真的能做到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吗?
TOP
102#

基于分科学习的跨学科,是未来的教育趋势
TOP
103#

融合多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TOP
104#

生活问题是没有明确的学科边界,开展跨学科,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TOP
105#

如何将跨学科融合落到实处是关键
TOP
106#

学习之后进行整理,真不错。
TOP
107#

非常好的分享
TOP
108#

学科融合,整合资源,与时俱进
TOP
109#

跨学科教学是未来的趋势,学科整合,资源整合
TOP
110#

融合教育 提升综合素养
TOP
111#

跨学科学习,培养更强的能力。
TOP
112#

跨学科学习能力非常重要,更强调孩子们核心素养的发展。
TOP
113#

罗昌洪:2025-2026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3期

主题:问题链驱动,引爆认知冲突——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密码 主讲:陈建秋(不睡觉的兔子)

一、思维型课堂的 “破局点”

1)科学教育转型:从 “知识传递” 转向 “思维赋能”,培养学生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的能力。

2)课堂困境:知识碎片化、被动接受、思维浅层化,学生缺乏对 “为什么” 和 “怎么办” 的深度思考。

3)科学家思维特征:批判思维、逻辑推理、实证精神、跨学科联系。

二、核心概念解析

1)思维型课堂: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通过探究与反思实现深度学习。

2)问题链:逻辑递进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记忆)向高阶思维(分析、创造)过渡。

3)认知冲突:通过现象矛盾、逻辑矛盾或元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调整认知结构。

三、案例剖析与实践路径

1)《增加船的载重量》课例:

冲突点:船的载重量与底面积、体积的关系。

问题链设计:从 “底面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的前概念出发,通过实验数据矛盾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的关键作用。

2)《相貌各异的我们》课例:

冲突点:遗传与变异的辩证关系。

问题链设计:通过家庭成员相貌对比、双胞胎差异分析等活动,结合统计与模型建构,理解遗传多样性的生物学意义。

3)实践策略:

三级追问法:真的吗?(质疑)→ 怎么证明?(实证)→ 还有呢?(发散)。

留白艺术:课堂暂停术、故错教学法,为思维提供 “呼吸空间”。

思维可视化:通过画图、记录疑惑等方式呈现思维过程。

四、个人培训体会

问题链不仅是知识的串联,更是思维的 “脚手架”。例如在《增加船的载重量》中,通过前概念与实验数据的矛盾,有效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其主动修正认知。在以后得教学中需结合具体课例,设计阶梯式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转向本质探究。另外认知冲突是思维发展的 “导火索”。如《相貌各异的我们》通过 “双胞胎差异” 引发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的思考,深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其次在教学中需精准捕捉学生的前概念,创设冲突情境,推动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知识。三级追问法与留白艺术为课堂注入灵活性,既夯实基础又激发创新。例如 “故错教学法” 可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培养实证精神。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实验记录单)能帮助学生外显思维过程,促进深度反思。

TOP
114#

每次研修都是一次小小的进步
TOP
115#

一起加油向未来
TOP
116#

我说怎么有点眼熟,原来是新老内容合并了
TOP
117#

罗昌洪:2025-2026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4期

基于儿童立场的科学教学探索实践——以《影子的秘密》为例


湖北省长阳县资丘镇资丘小学 彭向焱

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认知规律:构建渐进式学习路径,依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设计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

激发探究兴趣:利用手影视频、图片吸引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设置不同难度实验,允许学生根据能力选择实验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与指导。

二、教学探索:三次试教改进实践

(一)第一次试教:发现问题

问题:学生对影子产生条件理解困难,探究活动无序,记录与交流效率低。

调整:优化为结构化探究,提供明确指导和路径;细化 “造影子” 活动,强调条件认知;设计有序步骤引导 “变影子”,教会记录和表达;避免教师过度干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第二次试教:改进设计

优化:导入添加手影视频,提升兴趣;通过提问引导突破影子产生三要素理解。

反思:依赖教师引导,未充分激发学生自我认知,需调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三)第三次试教:提升效果

活动优化:聚焦造影子活动,引导自主探究,通过提问、记录分析理解三要素。

难点突破:降低变影子难度,先固定阻挡物和屏,改变光源角度,掌握变量控制,再探索其他变化。

思维发展:强调 “做中思”,设计层次递进探究活动,实现思维从具体到多元转变。

三、教学思考:实践策略

实验材料结构化:改进手电筒为可移动,屏用方格纸,阻挡物用小圆柱体,引入手电支架、环形灯,增强层次性和实验效果。

实验有效指导: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先示范引导,解释观察与记录方法;采用 “先收后放” 策略,学生初步探究后自主设计实验并交流。

分层探究框架:通过 “找影子 - 制造影子 - 改变影子 - 让影子消失” 四阶段活动,引导理解太阳运动与影子关系,培养探究能力。

四、培训感受


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收获颇丰,深刻认识到科学教学要立足儿童立场,以学生为中心。在今后教学中,我将借鉴讲座中的实践经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有趣且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科学探究。同时,注重实验材料的优化和实验指导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TOP
118#

以学生为中心
TOP
119#

在一次次课堂体验中提炼新知
TOP
120#

儿童世界,学为中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