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缺憾和解:在破碎中看见完整的力量
书中“真正的成长始于接纳不完美”一句,像一把温柔的手术刀,切开了我长久以来的“完美主义情结”。曾几何时,我总将“不犯错”“零失误”作为工作标杆,表面是对“规则”的敬畏,实则是用“完美”的壳子将自己禁锢——害怕暴露短板,恐惧被评价,更不敢直面内心的脆弱。直到读到书中那句“成长不是收集完美的碎片,而是学会与裂痕共生”,我才惊觉:原来那些被我视为“失败”的瞬间,恰恰是成长的隐秘通道。
去年写绍兴市规划课题时,我精心打磨的课题没立项,但是组里其他的科学老师立项了,那一刻的窘迫与挫败,曾让我痛哭流涕、彻夜难眠,觉得自己江郎才尽了。但是,“自我成长的路上,比'能力不足'更可怕的,是因恐惧不完美而停滞不前。”后面等我冷静下来复盘时,突然发现:正是这个“不完美”的课题,倒逼我思考自己的“写”为什么越写越难,从一等奖到二等奖到没立项,尤其那半年写写老是二等奖,非常具有挫败感。通过深入反思“形式”与“本质”的关系,我发现比赛是形式,教学积淀是本质,每个比赛都参加,每篇文章都不一样,肚子里的教学积淀和思考已经掏空,写来写去就是这些东西,再无新意,而我应该做的是沉下心来重新沉淀,从再次写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反思开始。
书中提到的“不完美拼图理论”更让我豁然开朗:教育者的成长本就是一幅由无数缺憾拼成的图景——或许是一次失控的课堂节奏,一场未能达预期的沟通,或一次专业能力的瓶颈。但正如陶器修复中的“金缮”工艺,当我们以接纳之心为裂痕镀上金箔,那些曾以为的“破损”,反而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成长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