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在你们学校的公众号里看到一则关于国潮玩具展的报道,同学们展示的科技玩具不仅丰富多彩,还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发扬光大。实在是了不起。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了什么?
师:什么样的玩具可以称为科技玩具?
(目标:用上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实在用处)
师:我们学校有个二年级有个小朋友制作了一个灯笼,你们瞧。你们能从科技玩具的角度对它进行评价吗?
师:灯笼是古代的照明工具,它可以减少风对烛火的影响。到了现在,五彩的灯笼,特别是红色的灯笼是喜庆祝福的象征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专属符号之一。但是用烛火会有什么危害?你觉得我们可以对灯笼做怎样的改进?
二、聚焦
师:大家都说到了用电灯代替烛火,非常棒。自从富兰克林发现了电,爱迪生发明灯泡以来,我们现代的照明基本都是用电灯了,它更安全方便。老师这里带来了一盏小灯泡,一节电池和一根导线,你们能点亮(板贴)这个小灯泡代替烛火发光,从而改进灯笼吗?
师:大家信心十足啊。谁来试一试。(若学生没有信心,直接进入视频学习)
生1上台演示(若成功。则再请一位同学上台试一试)
师:没有成功也不用着急,如果我们先了解这三种材料的特点,相信大家就很容易成功。让我们跟着视频认真学习(介绍灯泡、电池、导线的结构和功能)。视频学习结束后,会有一个小小的测验,看大家是否掌握了。
测试,自评(选填)
一起来看看自己做得对吗?(教师讲解)
请大家完成题目下方的第一个自我评价。
三、探究与研讨
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是否能成功点亮小灯泡了呢?给大家3分钟时间挑战。成功的小组上来将自己的连接方式用板贴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探究,展示方法(板贴)
讨论:大家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成功点亮小灯泡的方法中,三种材料的连接有什么共同点特点吗?
(目标:电池的正极、小灯泡的底部连接点,侧边连接点,导线的金属丝以及电池的负极都被连接起来了。)
师:你们的一双一双小眼睛可真善于发现。那么是否只要把这些点两两连接起来,小灯泡就能亮呢?
让我们再一次挑战,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用更多的方法点亮小灯泡。第一次挑战没成功的小组,也可以验证下黑板的方法是否能亮。
如果创造出新的连接方法,也可以到黑板上贴出展示给大家看。(教师将第一次成功的板贴移到高处,并写‘第一次’,第二排写“第二次”)
四、研讨
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除了刚才说到的连接点两两接触外,能点亮的方式中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目标:各个连接点连连接触形成一个循环。)
播放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我们把这种能让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式叫做通路。科学家发现,在通路中,会产生电流,电流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灯丝,回到电池负极,小灯泡就发光了。)
刚才的两次挑战中还有同学没成功点亮灯泡的吗?老师再给大家两分钟去尝试。2分钟后,将材料上交,并完成学习单中的第二个自我评价。
现在请大家再分析一下,一开始很多小组有这样连接,为什么不会亮呢?
像这些电流从正极出发不能成功回到负极的现象叫作断路,小灯泡不会发光。
像这些连接,电流能从正极出发回到负极,可却没有经过灯丝的现象叫作短路。小灯泡也不会发光。同时还会使电池快速大量放电,引起电池导线发烫,接触到易燃物品时还会引起火灾。
演示短路点火。
五、回归情景,激发新的探究欲望
通过刚才点亮小灯泡的活动,你们会改进灯笼了吗?需要哪些材料?
(目标:电池、导线、小灯泡)
用这些材料改进灯笼时可能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目标这:如何固定?如何随时控制亮灭?)
看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有了改进古代灯笼的科学方法,但要想让灯笼更具科技感,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只要保持今天的探究热情,很快就能做出自己的灯泡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