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上《点亮小灯泡》一课有感 [复制链接]

1#
上周四(5月8日)在宁波市海曙区储能教共体中,我上了一堂课,《点亮小灯泡》。这是一堂非常经典的探究课。当时参与上课的班级是3年级。为了贴合3年级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为
科学观念:
1.知道电池、灯泡、导线的结构。
2.了解通路、断路和短路的现象,明白小灯泡发光的原因。
科学思维:
1.能通过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2.通过比较通路、断路、短路,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建构电流回路模型
探究实践:
1. 通过尝试对电池、小灯泡和导线的连接,初步认识电路。
态度责任: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
2.能根据实际需要,在新认知的基础上再不断提出新问题。
重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点亮小灯泡,
教学难点:归纳出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建立回路的概念

因为是借班上课,为了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我特地去了解他们学校最近举行过的科技活动,发现了他们刚经历一次传统科技科技制作展,于是我便以此作为这节课的情景,要求学生改进传统烛火灯笼。(如何添加图片?)
最后编辑心法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25-05-10 16:32:51
分享 转发
TOP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在你们学校的公众号里看到一则关于国潮玩具展的报道,同学们展示的科技玩具不仅丰富多彩,还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发扬光大。实在是了不起。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了什么?  
师:什么样的玩具可以称为科技玩具?
(目标:用上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实在用处)
师:我们学校有个二年级有个小朋友制作了一个灯笼,你们瞧。你们能从科技玩具的角度对它进行评价吗?  
师:灯笼是古代的照明工具,它可以减少风对烛火的影响。到了现在,五彩的灯笼,特别是红色的灯笼是喜庆祝福的象征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专属符号之一。但是用烛火会有什么危害?你觉得我们可以对灯笼做怎样的改进?
二、聚焦
师:大家都说到了用电灯代替烛火,非常棒。自从富兰克林发现了电,爱迪生发明灯泡以来,我们现代的照明基本都是用电灯了,它更安全方便。老师这里带来了一盏小灯泡,一节电池和一根导线,你们能点亮(板贴)这个小灯泡代替烛火发光,从而改进灯笼吗?    
师:大家信心十足啊。谁来试一试。(若学生没有信心,直接进入视频学习)
生1上台演示(若成功。则再请一位同学上台试一试)
师:没有成功也不用着急,如果我们先了解这三种材料的特点,相信大家就很容易成功。让我们跟着视频认真学习(介绍灯泡、电池、导线的结构和功能)。视频学习结束后,会有一个小小的测验,看大家是否掌握了。
测试,自评(选填)
一起来看看自己做得对吗?(教师讲解)
请大家完成题目下方的第一个自我评价。
三、探究与研讨
   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是否能成功点亮小灯泡了呢?给大家3分钟时间挑战。成功的小组上来将自己的连接方式用板贴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探究,展示方法(板贴)
   讨论:大家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成功点亮小灯泡的方法中,三种材料的连接有什么共同点特点吗?
(目标:电池的正极、小灯泡的底部连接点,侧边连接点,导线的金属丝以及电池的负极都被连接起来了。)
师:你们的一双一双小眼睛可真善于发现。那么是否只要把这些点两两连接起来,小灯泡就能亮呢?
让我们再一次挑战,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用更多的方法点亮小灯泡。第一次挑战没成功的小组,也可以验证下黑板的方法是否能亮。
如果创造出新的连接方法,也可以到黑板上贴出展示给大家看。(教师将第一次成功的板贴移到高处,并写‘第一次’,第二排写“第二次”)
四、研讨
  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除了刚才说到的连接点两两接触外,能点亮的方式中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目标:各个连接点连连接触形成一个循环。)
播放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我们把这种能让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式叫做通路。科学家发现,在通路中,会产生电流,电流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灯丝,回到电池负极,小灯泡就发光了。)
刚才的两次挑战中还有同学没成功点亮灯泡的吗?老师再给大家两分钟去尝试。2分钟后,将材料上交,并完成学习单中的第二个自我评价。
现在请大家再分析一下,一开始很多小组有这样连接,为什么不会亮呢?
像这些电流从正极出发不能成功回到负极的现象叫作断路,小灯泡不会发光。
像这些连接,电流能从正极出发回到负极,可却没有经过灯丝的现象叫作短路。小灯泡也不会发光。同时还会使电池快速大量放电,引起电池导线发烫,接触到易燃物品时还会引起火灾。
演示短路点火。
五、回归情景,激发新的探究欲望
通过刚才点亮小灯泡的活动,你们会改进灯笼了吗?需要哪些材料?
(目标:电池、导线、小灯泡)
用这些材料改进灯笼时可能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目标这:如何固定?如何随时控制亮灭?)
看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有了改进古代灯笼的科学方法,但要想让灯笼更具科技感,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只要保持今天的探究热情,很快就能做出自己的灯泡灯笼。
TOP
3#

反思
本节在设计上与以往的同课最大的不同在于,让学生通过四次点亮小灯泡的活动,逐步实现由不会点亮到少部分小组能点亮,再到大部分小组点亮,最后实现大部分学生会自主点亮的目标。
第一次点亮活动目的在于暴露学生的概念和能力。有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好奇心。从而在接下来的视频学习中,孩子们能更认真的学习灯泡、电池、导线的结构。课堂自测自评结果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约50%的学生全部正确选出结构名称,85%的学生正确率大于80%。
有了对结构功能的了解,学生开启小组合作点亮小灯泡的尝试。此时学生的连接已初具回路的意识。但由于操作上的生疏,3分钟内顺利点亮小灯泡的小组只有一半左右。此时启发学生对连接方法的探讨,更多人接受了需要所有连接点两两连接的方式才能点亮小灯泡的观点。
接下来进入第三次点亮小灯泡的活动,此时学生带着验证观点的想法探索更多不同的两两连接方法。于是更加强化了回路的意识。顺理成章的引入通路的概念,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网点。
第四次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虽然只有2分钟,但是对部分接受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来说,却是一次及时的补救和强化的机会。最后的学生探究自评显示,70%左右的学生能用四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只有5%的学生显示本节课还不会点亮小灯泡。
本节课在设计时舍弃了之前提倡的长时间探究,让学生从盲目的探究走向有依据的探究,通过结构学习、方法归纳到原理呈现,为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阶梯。
TOP
4#

微信公众号报导连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e3tKvX6MpM7IblSBQOnSUQ
最后编辑心法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25-05-10 16:37:51
TOP
5#

感谢分享,任何一位科学伙伴的思考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果不能发现伙伴的优点,那说明我还需要努力改进自己的眼光和专业水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