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舟山普陀:科学启智促衔接 双向教研共成长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科学启智促衔接 双向教研共成长 ——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一小与沈家门幼儿园联合开展幼小衔接科学教研活动


   近日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小学与沈家门幼儿园在多功能厅联合举办以“科学启智・衔接成长”主题的幼小衔接科学教研活动。此次活动聚焦科学教育领域的幼小衔接,旨在通过课堂实践与深度研讨,梳理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教育的差异,探索有效衔接策略,为幼儿平稳过渡至小学阶段筑牢科学素养根基。来自两校的大班班主任及小学科学教师小学共同参与,以双向教研推动教育衔接的纵深发展。


一、课堂展示:情境化探究激活科学思维

   活动伊始,两节精心设计的大班科学课率先登场,展现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沈家门幼儿园戎洁老师带来《奇妙的滚动》,通过 “空罐滚动 — 装沙实验 — 装水对比 — 延伸探索” 四步实验,引导幼儿在猜测、操作、观察中发现圆柱体容器内填充物状态对滚动的影响。从 “装满沙的罐子为何静止” 到 “半瓶水的罐子为何能滚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激发幼儿主动思考,初步感知物质流动性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随后,《拯救番茄宝宝》以情境化任务驱动探究,幼儿通过给沉底的小番茄插吸管使其浮起,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物体沉浮与体积的关联。教师借助动画创设 “救援” 情境,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具象的生活问题,引导幼儿经历 “发现问题 — 提出猜想 — 实验验证 — 原理应用” 的完整探究过程,有效培养观察、记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节课均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游戏化设计与生活化素材,践行 “做中学、玩中学” 的科学启蒙理念。


二、深度研讨:多维对话厘清衔接要点

   课堂展示后,教研围绕三大核心话题展开深度交流。教师们首先聚焦课堂差异,从目标导向、教学策略、师幼互动等维度对比分析:幼儿园科学活动更注重兴趣激发与探究习惯养成,通过情境游戏、直观操作降低学习难度;小学科学课则侧重科学概念建构、实验方法规范及逻辑思维培养。例如,幼儿园 “记录猜想与结果” 以图画为主,小学则逐步引入表格化、数据化记录方式,体现不同学段的认知梯度。 针对 “科学核心素养关键点”,双方达成共识:幼儿园阶段应夯实 “好奇心与探究欲”“观察与描述能力”“初步实证意识”;小学一年级则需在此基础上强化 “问题提出能力”“实验设计逻辑性”“科学语言表达”。教师们特别指出,衔接期需避免 “过度知识化” 倾向,应通过延续探究兴趣、规范探究方法、衔接学习习惯,实现素养培养的无缝对接。

  在“科学衔接策略” 研讨中,幼儿园教师提出将 “生活中的科学” 作为切入点,如开展 “家庭小实验”“自然角观察” 等活动,培养幼儿主动探究意识;小学教师则建议在一年级科学课中设计 “过渡性实验”,如延续幼儿园的情境化任务,逐步增加实验步骤的复杂性,帮助学生适应小学学习节奏。双方还围绕《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探讨如何通过联合教研构建 “目标贯通、内容衔接、方法互融” 的科学教育体系。

三、教研共识:双向奔赴构建衔接桥梁

   此次活动通过 “课堂实践 — 问题诊断 — 策略共创”,形成三大教研成果:一是明确科学教育幼小衔接的核心在于 “兴趣保持” 与 “能力进阶”,需避免断层与重复;二是建立 “双向观察” 机制,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观察幼儿探究特点,幼儿园教师参与小学科学课堂观摩,精准把握衔接痛点;三是规划后续合作计划,包括开发衔接期科学探究手册、联合设计 “科学体验日” 等跨学段活动,推动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

   沈家门一小与沈家门幼儿园此次联合教研,为幼小科学教育衔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通过聚焦学科本质、尊重发展规律、强化双向互动,两校正携手搭建科学素养培育的连贯阶梯,让 “科学启智” 贯穿童年,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以教研赋能衔接,助力每个孩子在科学探索中自信成长。


                                                                                   (通讯员:沈家门第一小学   童燕燕)

最后编辑兔土 最后编辑于 2025-05-09 15:47:37
分享 转发
TOP
2#

还是需要能提供本次活动的相关材料,供大家一起讨论借鉴。幼小衔接是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保障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连贯性,同时缓解学习适应性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幼儿园和小学的共识能够帮助其中的断层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TOP
3#

有活动具体的教案就更棒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