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在各类活动资料和课例的收集中,我深刻感受到老师们在不断加强对"学-教-评"一体化的探索。从很多课例中不难发现"学-教-评"一体化不是简单的流程整合,而是要在真实情境中建立三者的共生关系。现结合具体案例谈谈我的粗浅理解:
1. 学为中心:从知识容器到问题捕手
有位老师在教学"食物链"时,设计"校园生态侦探"项目。孩子们带着记录本在花坛寻找蚜虫-瓢虫-蜘蛛的捕食痕迹,用手机捕捉拍摄下很多孩子们在课堂中探究的瞬间并制作成食物网思维导图,把思维导图给用活了。这堂课中,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学习建构的脚手架,同时也是评价学生探究过程的良好工具。这种学习方式倒逼我们改变备课逻辑:从罗列知识点转向设计驱动性问题,教学重点转为指导学生如何建立观察-记录-推理的科学家思维。当学生举着放大镜争论"蚜虫排泄的蜜露算不算能量传递"时,深度学习已然发生。
2.教为支架:从单向输出到动态生成
有位老师在教学"简单机械"时,设计了"校园工程挑战赛"。当学生尝试用滑轮装置搬运图书却屡屡失败时,她抓住时机开展"故障分析会",引导学生绘制受力分析图。此时的教学不再是按部就班的演示实验,而是根据学生实操中的卡点,灵活生成"滑轮组是否省力如何测量"“滑轮组的用力方式和绳索缠绕关系"等子课题。我猜测这位老师的这个问题情境是经心设计过的,这种动态调整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问题解决实验室”,而且故障分析会的形式也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一种常用方式,使“教为支架,学为中心”自然生成。
3.评促发展:从终结判定到过程导航
在"月相观察"单元,有位老师开发了"星空护照"评价手册。除了传统的观察记录评分,更设置"最意外发现"“最具创意记录方式"等特色徽章。有个学生用电脑技术制作了月相动画,虽然部分日期记录还有些缺失,但因其技术能力较强,且在现场就教学其他同学也可以简单制作月相动画,因此获得"科技创意奖”。这种过程性评价不仅激发学习兴趣,更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成长坐标系。
如何让"学-教-评"真正同频?一位教师在"电路连接"教学中,当学生用回形针尝试自制开关时,她立即将评价标准上作了一些调整,引导学生设立"安全创新指数"的评价指标;在"植物分类"活动中,学生自发设计的"校园植物身份证"又催生这堂课的教学中讨论出新的评价量规。这些鲜活的案例告诉我,真正的"一体化"是师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自然生长出的教育生态。
期待各位老师们分享您的课堂故事!您是否遇到过"学-教-评"脱节的困境?又是如何实现三者有机融合的?让我们用实践案例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