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处
1. 实验设计与操作:通过设计比较土壤颗粒大小、粗糙程度、黏性、渗水性等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土壤的特性 。像渗水性实验,学生能清晰观察到不同土壤渗水速度差异,加深对土壤特性的理解。且部分老师在器材使用上进行改进,如将矿泉水瓶改造为渗水装置,便于学生观察水渗透过程 。
2. 学生参与度:多种观察和实验方法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如让学生用眼看、手摸、鼻闻等初步观察土壤,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调整实验参与方式(如限定团揉土壤人数)后,课堂时间利用更合理,保证实验顺利开展 。
3. 知识衔接与拓展:在学生已有土壤成分知识基础上开展教学,符合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将土壤知识与植物生长相联系,拓展知识应用,还能让学生体会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 。
不足之处
1. 教学流程与学生主动性:部分教学过程按部就班,难以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比如过于依赖既定实验步骤和流程,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空间受限,不利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
2. 实验细节与误差:实验中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影响结果准确性和观察效果。如滤纸使用时出现渗水不均,黏质土实验因土壤装填问题出现假象等 。同时,部分学生可能未充分理解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
3. 汇报交流与评价:汇报交流环节给予学生表达机会不足,学生思辨不充分。教师对学生表现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未能更好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 。
4. 知识应用与拓展深度:学生在将土壤特性知识应用于实际(如举例不同土壤适合的植物)时存在困难,反映出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不足。课后拓展学习中,学生参与度和完成质量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