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亮点
1. 激发兴趣:课程伊始,展示多种种子图片并让学生分享生活中见过的种子,成功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对种子相关知识充满好奇,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 直观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剖浸泡后的种子,配合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这种直观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种子结构,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多数学生能准确指出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
3. 思维培养:在猜测种子内部结构环节,鼓励学生将想法画出并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还通过对比猜测与实际观察结果,加深学生对种子结构的理解 。
二、教学不足
1. 观察指导欠缺:学生自主观察种子外部形态时,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缺乏系统性,如仅粗略看一眼,未从颜色、形状、大小等多维度细致观察。教师虽进行巡视,但因学生小组讨论热烈,未能给予每位学生充分且有效的指导。
2. 时间把控失衡:学生分享收集的种子特征环节耗时较长,导致后续对种子结构功能的深入探讨时间紧张,未能充分拓展,如对胚根、胚芽未来发育成植物对应部分,没能结合更多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知识拓展不足:仅局限于教材提及的种子结构和功能知识,未对种子的特殊结构、不同植物种子结构差异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等内容拓展,不能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
三、改进方向
1. 强化观察指导:在观察活动前,详细讲解观察方法和要点,并示范规范观察流程;观察中,密切关注学生表现,及时纠正问题,引导学生全面、有序观察,培养科学观察习惯。
2. 精准时间管理:预设各环节时间,明确学生分享规则和时长限制;若分享超时,及时引导抓重点汇报,确保教学节奏紧凑,为重要内容和拓展环节预留充足时间。
3. 丰富知识拓展:补充种子结构与功能的拓展知识,如不同环境下种子结构的适应性变化、无胚乳种子营养储存方式等;推荐科普读物或视频,供学生课后自主探究,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