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颗行星》教学设计—六下宇宙单元(李彬彦)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思维:1.能分析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并利用比例关系处理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数据,为建立八颗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作准备。2.对比观察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与教科书示意图,发现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
探究实践: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态度责任: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大小不等,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难点:处理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利用比例关系,使用一定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模型。
【教学过程】
课前理答: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课 太阳系大家庭,你知道太阳的直径是多少千米吗? 板书:太阳直径 你来说。学生说不上来
李老师帮你们找了外援,请出“牛顿”,并播放牛顿接通后的语音留言。
请你请教牛顿:太阳的赤道直径是多少啊?牛顿回答。板书太阳赤道直径1390000千米。
学生能回答上来,请教科学家牛顿,是不是你们说的这个数据。
一、引出八颗行星
李老师带来了一个缩小很多倍的太阳模型,除了太阳,太阳系还有哪些天体呢?
(预设:还有8颗行星、水星、地球、彗星、地球、木星等等)
揭题:同学们,你们都提到了太阳系的行星,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八颗行星。板书课题。出示课本图片。
师提问:它们分别是谁?老师用手指图片上的行星,这是?这是?....
(预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教师按照学生回答,依次将八颗行星图片贴到黑板上。
二、按照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建模
学生看着书本第43页中的8颗行星图片。
师提问:从这幅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行星大小各不相同,各个行星离太阳远近不同海王星最远)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问一句:八颗行星之间有区别吗?
(预设:颜色不同,大小不同)
师追问:最大的行星是?最小的呢?离太阳最远的呢?最近的呢?
(预设: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是水星;离太阳最远是海王星,最近是水星。)
小结:这幅图片非常好,帮助我们得到了很多信息。
师提问:但图片中加了这么一句话:“本图不代表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 你来读。
这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实际上太阳系8颗行星的大小、距离的位置关系,可能与图中的不一样)
师:是的,你们提到的行星真实大小和距离,并不是我们书本上的样子。板贴“行星大小,位置关系”。(板贴)
师:那如果要在教室的课桌上研究,行星大小和位置关系,怎么办?
(预设:模拟实验)师:是的,这种方法叫模型建构。(板贴)
学生回答不了
牛顿一直在听我们上课,你来提问牛顿:如果我们要在教室的课桌上研究八颗行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有什么好方法?
牛顿回答
师:谁来重复一下牛顿的意思。
(预设:建立模型来研究)
师:很好,这种方法叫做模型建构(板贴)
1.处理行星赤道直径数据
师提问:好,我们先从行星大小开始研究。这是科学家测量得到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了吗?
(预设:可以用)师追问:怎么做?
(预设:不行,数据单位太大,需要缩小建模,等比例缩小)
师追问:怎么缩小?
师继续追问:在比例选择上,模型1厘米代表多少千米合适?
(预设:模型1厘米代表实际1000千米,师:我们看看,去点小数点,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水星4.878cm,看着挺合适,再看看木星142.8cm,比划一下142.8厘米,我们课桌放的下吗?
师追问:那怎么办?预设:1厘米代表10000千米,木星看看14.28cm,水星看看0.49cm,手指比划一下,拿在手上看的见。)
师:好,那我们就用这个比例来建立行星大小模型,板书1cm:10000千米
其他行星的模型直径呢? 大家一起快速说一说,出示换算后的数据。
师:大家看看,老师的这个太阳模型,符合这个比例吗?手指着黑板上的“1cm:10000千米”。(预设:符合,师:算一下,我的这个太阳模型直径是多少?指着板书上的太阳真实直径来说。)
师:很好,按照这个比例,李老师已经把8颗行星的模型做好了。按照行星从大到小,上来8个同学展示一下。
2.根据比例,按换算后的行星直径数据建模
师:拿行星的同学相互比较一下,你的排位正确吗?(排好后报一下名称:我是最大木星......)
师提问:根据我们建立的大小比例模型,能验证书上的这句话吗?
(预设:能,师:具体说一说,学生说不上来,老师比划一下:看看这个太阳和书本上的这个太阳,模型行星与书本上的行星比较,拿木星、水星的同学去比一下)
学生说完,请大家把行星大小模型贴到名称下方。
师小结1:看来我们科学书很严谨。
小结2:通过这组模型的建立(行星大小),原来木星和水星的差距那么大,8颗行星与太阳的差距也..学生接:很大。
三、按照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建模
师过渡:那它们的实际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你能继续建模吗?
(预设:能,师追问:怎么做?预设:用数据按照比例来建模,追问:然后呢?)
师提问:比例多少?
(预设1:还是按照1cm:10000千米,老师出示表格,学生辨析发现原比例不行。)
(预设2:按照1cm:100000千米,或者1cm:1000000千米,老师归纳0太多,我们把4个0换成万,情况很多种,出示表格,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点小数点,展示。)
师小结:我们采用比例 1cm:10000万千米,在课桌上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最合适。 学生在书本上把行星距离数据点好小数点。
下发KT板,建模,要求说明,行星用小点表示。建模完成展示。
提问:怎么可以一目了然告诉我们模型对不对?
(预设:行星都在同一个圆上。师:圆代表什么,轨道。)
师:是的,大家对比书本和我们建立的位置关系模型,是否能再一次验证这句话的严谨性。
提问:你具体来说说。
(预设:学生观察行星位置关系模型,说发现:8颗行星之间的间距不均匀,前4颗都靠的很近,后4颗离的很远。离太阳越远,行星之间的间距越大......和书本中的不同)
师:现在我们已经对行星大小与行星位置关系建立了模型,思考一下,我们能不能把两种模型全放在一张图上。(老师拿着模型在行星位置关系板上试试)
(预设:不能放一起,比例关系不同。能放在一起,师追问:为什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是的,科学上不同的比例不能放在同一张图上。如果按照用1cm:10000万千米,这个比例,行星的大小只能用小点表示,如果用这个比例1cm:10000千米,行星之间又相距很远。
出示图片:图片解释
最后小结:通过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有没有获得新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