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给我我们一个从知识教学到素养教学转变的范例,这节《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课例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均有显著体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科学观念:构建天气系统认知框架
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时间节点的天气预报数据(一周前、三天前、昨天及当天的气温、风向风速、天气状况),建立 “天气是动态变化的” 科学观念,理解天气预报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关系(时间越近预报越精准)。通过流程图梳理天气预报制作步骤(数据收集→数值计算→气象员分析→天气会商→发布),形成对气象科学系统的整体认知,明确观测仪器(卫星、雷达等)、超级计算机及气象员在其中的作用。
二、科学思维:培养逻辑推理与批判能力
数据分析与推理:在导入环节,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预报数据,归纳出 “预报时间越近越准确” 的规律,运用归纳能力;在探究环节,依据数值预报数据制作天气预报时,需分析多个数据的关联,培养演绎推理能力;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解释预报结论的依据(如 “超级计算机计算结果与卫星数据结合”),体现对证据的批判性思考。
模型建构与应用:用流程图呈现天气预报制作流程,将抽象的科学过程转化为可视化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各环节的逻辑关系;通过 “小气象员” 角色扮演,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预报问题,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三、探究时间:亲历气象研究实践过程
探究过程体验:学生经历 “提出问题(天气预报如何制作)→收集证据(阅读资料、分析数值预报数据)→合作论证(天气会商)→得出结论(发布预报)” 的完整探究链,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范式。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争议(如不同城市气温差异的原因),培养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模拟会商)等探究技能。
实证意识培养:教师强调 “依据数据做预报”“用证据支持观点”(如学生需解释温州气温高的原因),避免主观臆断,强化科学探究的实证精神。
四、态度责任:激发家国情怀与社会意识
科学兴趣与好奇心:以 “日常穿衣决策” 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探究天气预报原理的兴趣;通过 “小气象员” 挑战任务,增强参与感与成就感,维持科学探究的热情。
社会责任感与家国认同:研讨环节中,学生讨论天气预报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规划日常、农业生产),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看 “风云卫星” 视频时,通过 “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 的介绍,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对科学事业的责任感,渗透 “科技强国” 的价值观念。
这节课通过 “做中学” 的方式,将科学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既帮助学生构建了气象科学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其科学探究能力与思维方法,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一节兼具知识性与育人价值的科学课例,值得我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