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情境找问题
以上虞人行网红桥作为情境引入,对比白天和夜晚的风景。学生感受到夜晚灯光下的网红桥更美丽,从而引出灯泡。接着请学生画一画自己认知中的灯泡,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画的灯泡,发现大家画的结构各不相同,为了更准确的认识灯泡,进行探究活动一:观察大灯泡结构。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通过画一画灯泡,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再对比真实灯泡的结构,深化学生对灯泡结构的认知。
其中,将观察所用的小灯泡教具改进成大灯泡,更有助于观察。
(二)立足推测做探究
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呢?通过学生的口吻,了解需要电池和导线材料,并顺势介绍电池的正负极。
然后提出问题“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你能点亮小灯泡吗?”,带着问题展开本堂课的第二个探究活动——点亮小灯泡。根据小组讨论的猜想在记录单上画一画可能的连接方式。
这样的连接方式真的能够点亮小灯泡吗?我们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在实验前强调用电安全,介绍短路及危害。接着学生根据所画的图进行连接,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通过基于假设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证据的重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研讨交流促思维
实验完成后,就进入到我们本堂课思维最深入的活动交流研讨,在这里我着重的讲一讲,我是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将黑板区域一分为二,请学生将小灯泡亮的连接方式板书在一边,不亮的连接方式板书在另一边。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在日常科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接着关注能够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基于我对学生的了解,这里学生能够发现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中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导线分别连接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从而形成了一个闭合的路线。但是也会有学生提出问题,像这样短路的情况,我们也是形成闭合路线了,为什么不能够点亮小灯泡呢?这个时候,及时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反向证明电流一定要经过灯丝才能点亮小灯泡。
找完连接方式的相同点之后,我们再找一找点亮小灯泡和不能点亮的连接方式之间的不同点,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初步建构电路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所设置的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以小到大,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便于学生理解。先分类,然后归纳共同点,再找不同点,通过多层对比,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的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最后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正是我们科学教学中所追求的“做中学,学中思”。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路的连接原理,以及电流是如何在电路中流动的。这是思维的逐步深入,更是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四)迁移应用助提升
在本环节,我采用“星级挑战题”,出示多种不同难度的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些会发光,哪些不会发光,并阐述理由。这不仅能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电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