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明假期后本周晚托课的科学含金量 [复制链接]

1#

清明节作为传统文化与自然规律深度融合的节日,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价值。刚刚结束了这个清明小长假,也在假期前后看到老师们在论坛中有不少讨论清明节气的知识,所以结合起来想结合新课标,从一些度来梳理一下这周的晚托课时间里,可以给孩子们安排哪些包含科学元素的科学教学活动,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节气奥秘:天文历法与地球运动

1.节气形成的天文机制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反映太阳到达黄经15°时的自然时序变化。如果有少数的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晚托,可以安排地球仪与手电筒(激光灯)结合演示的活动,通过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实验,让学生一起探索地球公转与季节更替的关系。

2.闰月与历法调整
2025年清明节恰逢“双春闰月”现象,可借此讲解阴阳历差异、闰月设置原理。高段的学生,可以引导通过计算农历年的天数(约354天)与回归年(365.24天)的差异,推导设置闰月的必要性。


室外活动建议:设计“制作简易日晷”活动,观察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关联节气时间测定方法;结合数学跨学科实践,设计“闰年闰月计算表”。

分享 转发
TOP
2#

二、自然观察:物候现象与生命科学

1.植物生长周期探究
清明时节“万物洁齐”,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校园种植活动,建立温度、光照与植物生长的联系(如对比实验:不同温度下种子萌发率对比)。


2.动物行为与环境适应结合“清明燕来”现象,研究候鸟迁徙路径(如使用地图标注家燕迁徙路线),讨论气候变化对生物习性的影响。


室外活动建议:开展“校园物候日记”项目,记录每日温度、动植物变化,绘制生态图谱;利用手持显微镜观察花粉结构,关联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TOP
3#

三、习俗实践:传统技艺中的科学原理

1.力学与工程技术

风筝制作:探究重心位置与飞行稳定性关系(如对比不同骨架结构的风筝飞行效果);


2.化学与生活科技

寒食禁火:通过“钻木取火”实验理解燃烧三要素,对比古代火折子与现代打火机的氧化反应差异;

青团制作:研究艾草汁中的叶绿素提取与酸碱指示作用(如用苏打水调节面团颜色变化)。


室外活动建议:开发STEM项目“古法科技复原”,分组复原风筝、水钟、简易指南车等传统工具,分析其在数学、物理中的应用。

TOP
4#

四、跨学科融合:人文与科学的交汇


1.地理与气象科学
分析“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成因(如冷暖空气交汇模拟实验),绘制中国春雨分布图,对比南北气候差异。


2.数据分析与社会调查
统计家族迁徙历史与清明节祭扫路线的关系,结合人口流动数据讨论城市化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室外活动建议:有校园气象台等条件的,可以引入数字工具(如气象APP、GIS地图),开展“清明天气预测”探究;统筹校内外资源,联动开展“清明科学嘉年华”(如学校附近有风筝制作工坊,可组织参观,建立校园空气动力学工作坊等)。

TOP
5#

五、科学精神培养:辩证思维的启蒙


1.习俗演变与科学认知
对比古代“插柳驱疫”习俗与现代防疫科学(如讨论柳树挥发物的抑菌作用实证研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


2.生态伦理教育
结合“文明祭扫”倡议,设计“纸钱焚烧VS电子祭祀碳排放测算”活动,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


室外活动建议:在学校的小草坪上组织辩论赛“科技发展是否弱化了传统节日”,培养批判性思维;建立家校社联动的科学实践网络,有条件地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田野课堂”“草坪课堂”等。


清明节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一座联结历史与未来的科学教育桥梁。我们可以通过主题式、项目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感知传统魅力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实现“文化自信”与“科学素养”的双向共生。以此类推,也可以积极准备“立夏”“端午”的相关活动了……

TOP
6#

自然的含金量 风俗的含金量
科学的含金量 老师的含金量
TOP
7#

自然的含金量 风俗的含金量
科学的含金量 老师的含金量
稻草堆里的鱼 发表于 2025/4/7 15:41:34
是的,从教师的职责来说,关键还是教师的含金量。
TOP
8#

哇,不错的想法💡可以借鉴
TOP
9#

晚托的孩子们不容易,做一些有趣的事,值得。
TOP
10#

感谢分享了这么多的好点子,这周就立马可以用上了!
TOP
11#

根据节气进行设计活动,想法挺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