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为传统文化与自然规律深度融合的节日,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价值。刚刚结束了这个清明小长假,也在假期前后看到老师们在论坛中有不少讨论清明节气的知识,所以结合起来,想结合新课标,从一些角度来梳理一下这周的晚托课时间里,可以给孩子们安排哪些包含科学元素的科学教学活动,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节气奥秘:天文历法与地球运动
1.节气形成的天文机制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反映太阳到达黄经15°时的自然时序变化。如果有少数的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晚托,可以安排地球仪与手电筒(激光灯)结合演示的活动,通过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实验,让学生一起探索地球公转与季节更替的关系。
2.闰月与历法调整
2025年清明节恰逢“双春闰月”现象,可借此讲解阴阳历差异、闰月设置原理。高段的学生,可以引导通过计算农历年的天数(约354天)与回归年(365.24天)的差异,推导设置闰月的必要性。
室外活动建议:设计“制作简易日晷”活动,观察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关联节气时间测定方法;结合数学跨学科实践,设计“闰年闰月计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