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理解新课标 实践新课标》——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田健健 [复制链接]

1#

     3月15日的每月研修,主题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阅读分享,三位老师对《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启示。今天我分享的内容,主要是《课标解读》这本书的框、内容概要、以及阅读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教学启示。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接下来按照篇章来分享。

  一、上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理念与目标

  上篇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回顾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20年的成就、问题与挑战,介绍了本次修订的背景,阐述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对应《课程标准》的前三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在这一部分,也集中阐述了与教学相关的理念。

  (一)课程性质:

  基础性(所有课程的属性)、实践性(在探究与实践中学习,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综合性(强调真实情境、跨学科、解决问题……)

  (二)课程理念:

     这一部分有几个关键词,素养发展、核心概念、科学进阶、探究实践、综合评价,这些关键词共同构成了课程理念的实施路径,帮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也是按照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述的,核心素养大家非常熟悉了。这里主要分享最近一段时间的阅读收获。

  科学观念:包含三方面内容,具体观念、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应用观念解决问题。(基础,体现本质属性)  

  科学思维: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核心和关键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技术与工程实践、自主学习(途径和关键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体现价值观和方向)

  1. 课程目标的由来

课程目标是怎么来的?结合对235名学生的访谈,确定了核心素养和四个维度的表现标准,使用标准对核心素养进行发展研究,归纳了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附录1),体现了四个学段的学习进阶,依据核心素养的构成+学段特征,确定课程目标。

  2. 学段进阶及教学启示

        科学观念层面上(表格呈现),

  1-2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

  3-4年级,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事物的性能、作用、分类和规律(外在特征)。

  5-6年级,能够认识事物的内在结构、功能、变化与相互关系。

  7-9年级,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结构决定性质及变化、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

  【教学启示】由外向内、向微观的进阶发展。同时,不要把科学观念等同于科学知识;要注重在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eg.二年级《做个指南针》,学生知道磁铁可以指示南北的性质后,利用这一性质自制指南针,这就是对于观念的应用。五年级《光的折射》,解释洒水车在阳光下出现彩虹的现象,也是对观念的应用。


  科学思维:每个学段目标分三段,分别对应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课标p10拍照)。

  【教学启示】学生的学习方式,1-2年级强调在教师指导下,3-4年级强调在教师引导下,5-6及7-9既没有强调指导,也没有强调引导,暗示学生自主学习。为单课课程目标的撰写指明方向。


  探究实践(课标p11-12):在学段目标中,第一段主要对应问题;第二段整合证据与解释;第三段主要对应交流;第四段主要对应技术与工程实践;第五段主要对应学习能力。(不同学段的标准就要参考课标目标而定,低年级具有简单交流、评价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中年级初步具有交流、反思以及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教学启示】教学中目标导向,以“交流”为例,在表现性评价“会记录会分享”这个维度的标准制定中,我们就可以参考不同学段关于“交流”的目标来制定,实现有标可循。


  科学态度:在学段目标中分两段,分别对应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教学启示】探究兴趣分为四个层级,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因果兴趣、理论兴趣,也分别与四个学段对应,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从而慢慢积累科学知识,体验到科学所蕴含的美,从而产生深厚而稳定的兴趣,进阶到因果兴趣及理论兴趣阶段。所以低段和中断的教学如果不以观察及现象为基础,而是以机械背诵概念应对考试评价,最终丧失的是对理论兴趣的培养。回答蒋建萍老师关于做了实验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是否该继续探究实验的问题。


  此外,整个目标体系的确定,还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科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学以致用,体现素养导向的教学。

  二、中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

  中篇包括第五章到第十一章,详细解读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应《课程标准》的第四、第五部分(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这也是与我们日常教学关联最密切的。

  第五章:课程内容结构分析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张图。(《解读》p67图片)2022版课标淡化了四大领域,凸显13个核心概念,同时提炼了4个与科学密切相关的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跨学科概念的形成。

  每个学科核心概念的内容结构如图所示(《解读》p68页图),包括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内容、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这些部分详细说明了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业要求,以及教学提示。

  课标的这部分内容,都是以表格呈现,之前我很不理解各部分有什么关联。通过阅读《解读》,明白了各部分的联系。

以第一个学科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为例,设有7项学习内容,分别标记为1.1-1.7,其实这7条是重要的次位概念,属于概念概念范畴,所以它都是以概念的形式进行表述的。一项学习内容适合在哪个学段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有什么学习表现要求?这些都是课标要回答的问题。

  因此,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按照四个学段对要学习的每一项学习内容都设计了对应的内容要求,方便日常教学参考,确定教学难度(《课标》p19图片)。

  《解读》中也提到可以按照这样的形式整理(《解读》p70,用以把握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进阶,个人认为这样的表述更加清晰。【内容要求】帮助教师把握核心概念学到什么程度,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查阅的部分。

   这是我们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课程标准》p23),它是什么?在表述上有什么特点?一起来看看。

  一个学科核心概念的所有学习内容在一个学段的全部内容要求的总体表现,就是该学科核心概念在该学段的学业要求。综合4个学段的学业要求,就是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在表述上,一般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描述,(课标p23)。(课标p23-24与解读p82做个关联)把这四个学段的第一段全部提取出来,对应的就是该学科核心概念在“科学观念”维度的学业要求(解读p82)。《解读》中对每个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就是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整理解读的。

  这样做有两方面好处,一是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后,学生所达到的素养水平。二是使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学段目标(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描述)、学业要求建立上下一致的联系,便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和使用。


  接下来第六章到第九章,详细解读了13个核心概念,第六章解读核心概念1-4,侧重于物质科学;第七章解读核心概念5-8,侧重于生命科学;第八章解读核心概念9-11,侧重于地球与宇宙科学;第九张解读核心概念12-13,侧重于技术与工程。为什么讲“侧重”,这是因为侧重某领域的核心概念中也包括了其他领域的知识,只是比较少。

    

  接下来,我们以第六章为例,看一看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核心概念1-4的解读,每个学科核心概念用一节来讲述,每一节包括四条内容,分别是:

  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价值:内涵与外延、学科价值、教育价值(3小条)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与内容进阶:学习内容的结构、学习内容的进阶设计(p78进阶设计)、核心概念1与跨学科概念的关系(3小条)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业要求:科学观念维度的学业要求及其进阶分析、科学思维维度的学业要求及其进阶分析、探究实践维度的学业要求及其进阶分析、态度责任维度的学业要求及其进阶分析。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教学提示:教学策略建议、学习活动建议。

  在学习内容的进阶设计这里,有一张图表。这张图表清晰显示了该学科核心概念,在各个年级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进阶。

  13个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进阶设计、素养导向、注重综合的特点。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科学态度四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了跨学科概念的形成。

  【教学启示】1.把握学段要求,不超前,不落下。2.懂得来龙去脉,把握教学难度。3.关注前后联系,照顾学生发展。举例:9.4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p165或者喻老师ppt对比)

新课标对2年级的要求是,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至于怎么变化,这个已经不做要求了。


  第十章:跨学科概念的解读,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没有单独讲解。在《解读》中按照4个跨学科概念分为4节来介绍。每一节采用的模式如下:

   物质科学领域中的“物质与能量”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物质与能量”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的“物质与能量”

  技术与工程领域中的“物质与能量”

  科学课程中的跨学科概念“物质与能量”的形成途径

  【教学启示】这部分内容对教学的启示为:梳理综合学科的思想。如何综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如项目化学习(喻老师课标解读)。案例将由吴老师做进一步分享。


   第十一章: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内容后的学业成就表现,这种表现不仅反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启示】对照学业要求,反思教学是否达到了课标要求;

        对照学业要求,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对照学业要求,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义务教育科学课程实施与展望

   下篇包括第十二章到第十七章,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应《课程标准》的第六部分,课程实施。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为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部分。


   教学建议部分,从279页到287页,共9页,这一部分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不难发现,多次出现“创设情境、认知冲突、思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进阶、应用迁移”等词语,主要观点为:思维是教与学的核心,是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那么如何促进思维的发展?(总结p285)

   1.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创设激活学生思维的学习情境的关键是认知冲突的产生p280)

   2.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语言交流、思维碰撞,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外显p280,p286)

   3. 总结反思,发展元认知(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他的思维过程,对其进行概括,并描述他何时、为何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思维过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学习”)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这样想对吗?如果不对我该怎么办?

   4. 应用迁移,促进知识和方法的内化。

   5. 同时,需要做到基于先前经验,激发内在动机,产生认知冲突,聚焦核心概念。


   接下来我以沈晓英老师的《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为例,阐述上述观点。

   《导体和绝缘体》是电路概念的应用拓展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与绝缘体,帮助学生提高对身边材料性质的认识,加深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学生能够使用电路知识来分辨导体和绝缘体,解释不同现象背后电流不能流动的原因,为下一课“电路中的开关”学习做准备。

   常规的教学流程为:预测、测试、总结、安全教育。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沈老师的教学过程。

   沈老师这节课按照她的话来说,这是一节“素课”,按教材编排、不用高大上的材料,学生沉浸式学习。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1. 情境导入:三年级的弟弟对导体和绝缘体进行了分类,想问问四年级的哥哥姐姐,“这样分类对吗?”真情境是合情合理的,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

   2. 探索:这样分类,对吗?

   老师课前将弟弟的分类情况呈现在黑板上,取代常用的记录单上预测,让每一个孩子高度聚焦在一个研讨点上,它比常规的四人小组预测更有碰撞的力度,相互影响更大。

   有同学对铅笔芯的分类提出质疑,这样的认知冲突可以激发思维动机。

   同时学生根据前几节课的经验,要想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老师顺势而为,用孩子们的方法和能力去解决问题。体现了尊重、认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

   但是老师处理非常巧妙的一点是,她给其中一个小组提供的不是普通的电路检测器,而是人体导电球,对于铅笔芯和水的检测结果是不同的。因此在检测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这里再次引起了冲突,于是建议另外9个小组换取人体 导电球对有异议的材料进行重新检测。这时候大家发现原来铅锌、水是可以导电的。至此,检测并没有结束。有一组同学木块是导电的,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经过对比,发现这个木块颜色较深,摸一摸,原来是潮湿的。

   最后沈老师提问“学习导体和绝缘体”这节课有什么用啊?链接生活,让学习更明白,更有用。


   结合这样的教学流程,沈老师不是用数据直奔概念,而是通过不断地冲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会去思考,这是你回事?我该怎么解决,要去寻找新的证据。(制造矛盾——深层探索——再寻证据)

并且给孩子们传递了一种大概念,就是我们当下所建立的模型是与当下的条件相匹配的,当发现更多的数据及证据的时候,需要修正我们的模型。渗透了“技术一直在发展”这样的思想。

这是热闹背后的“冷思考”,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关联,让学习更有用。


   至此,沈老师的课还没有结束。在最后,她出示了三年级各种各样的运动的图片,询问孩子,今天的课堂上有没有运动?有孩子说没有,有孩子说有,因为电运动了。我当时听课的时候,我感觉这个设计有点妙,知道她想引导到电流的运动,但是感觉有些牵强。直到我看了课标解读,这节课指向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而运动分为三种,(解读p101)沈老师用类比的方法借刚刚学习过的机械运动,引导孩子思考电流的运动,促进孩子向学科核心概念进阶。

用沈老师的话老说,她希望学生不仅只见树木,更见森林,至少让孩子们感受到朝向森林的那束光!我这才读懂她的设计。


   以上是我学习喻老师课标解读讲座以及《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这本书后的一点启发。聚焦核心素养的科学课堂,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去实践。

最后编辑柯桥田健健 最后编辑于 2025-03-27 17:06:48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25/3/27 22:37:1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赞的!
TOP
3#

“今天的课堂上有没有运动“这个问题问得太巧妙了,这就是核心概念引领下的课堂学习。感谢分享,感触很深。
TOP
4#

很详实的分析,比自己看强多了
TOP
5#

很详细的学习思考 点赞
TOP
6#

哇,好认真,学习记录很详细,思考感悟也很深刻!
TOP
7#

解读得很深刻
TOP
8#

整本书的阅读,梳理,田老师化了大量时间,并且进行了内化归纳,通过结合PPT给老师讲解,可以让老师省心省力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TOP
9#

可以写一篇论文了。
TOP
10#

很详实的学习体会
TOP
11#

好用心啊👍👍👍
TOP
12#

好详细用心的记录!
TOP
13#

科学观念:包含三方面内容,具体观念、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应用观念解决问题。(基础,体现本质属性)  

  科学思维: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核心和关键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技术与工程实践、自主学习(途径和关键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体现价值观和方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