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舟山普陀:聚力“三向协同”,纵深推进“强师铸能,优教提质”行...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舟山普陀:聚力“三向协同”,纵深推进“强师铸能,优教提质”行动


  为深化“强师铸能,优教提质”教育发展理念,推动科学教育提质增效,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近日召开小学科学教研组长专题会议。会议聚焦“上好每一堂课”“做好科学加法”“区域性教研共同体建设”三大核心任务,以“成果展示+专业指导”相结合的研讨模式,系统谋划区域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会前,区小学科学教研员陈佩红前瞻部署各校梳理教学改革成果。会上,13所小学的教研组长集中展示创新实践样本。


  一是锚定课堂主阵地,“上好每一堂课”筑基提质

  沈家门第一小学展示了依托省级课题“一校一街一港”构建“三课模式”的实践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推动教学系统性升级;城北小学展示了素养导向的“关联—解构—整理—迁移”课堂范式,在省级规划课题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创新一系列的实施策略,其教学成果在省级教研活动中展示并获好评;六横教育集团3所学校展示了跨校区“同课异构”教研、骨干教师带教提升青年教师课堂引导能力等协作教研机制,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表达、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显著增强;中旭科创实验学校介绍了“精准课堂规划”,学生课堂探究时间不低于15分钟,由25%提升至43%,深度沉浸式学习成为常态;展茅中心学校以合作学习和分层作业赋能科学课堂,这一举措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范式转型。

  陈佩红指出:“课堂是育人主阵地,‘上好每一堂课’应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以课题研究深化课堂变革,用技术赋能精准诊断,系统性重构课堂生态,创新学习方式与育人路径,筑牢科学教育根基。”


  二是拓展育人新场景,“做好科学加法”赋能成长

  沈家门第四小学展示了四季主题“捣鼓实验室”的打造案例,通过配套科技长廊、自助实验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得以系统性成长;沈家门小学展示了“家庭实验室”项目的深化实践,依托教材拓展内容开展月主题探究活动,3-6年级学生参与率达75%以上;武岭小学鼓励孩子积极开展家庭生活小实验,激发了孩子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沈家门第一小学展示了海洋主题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构建沉浸式科学教育场景,推动海洋意识培育与跨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朱家尖小学展示了AI技术开展种植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在真实的问题情境 中辅以AI智能实践体系,将数学建模、工程设计等跨学科能力融入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舟渔学校展示了分级科普阅读成果,以科普阅读与舟山群岛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知识拓展与文化浸润双效提升。

  陈佩红建议:“‘科学加法’需聚力校家社协同,通过跨学科、跨场域融合实践,延展学生科学思维成长链。”


  三是共建教研新生态,“区域性共同体”协同发力

  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普陀区为区域性教研共同体建设赋能。一是通过聚焦跨校资源互通体系打造,推行“一校一特色”教研案例共享机制,打破传统的学校教研孤岛;二是突出教研员专业引领效能辐射,建立“主题共研—策略共创—难题共解”的专家指导链路,将前沿理念转化为校本化实施方案;三是完善区域教研网络顶层设计,形成“资源融通—专业共进—生态重构”区域性教研共同体规划,初步构建起“共建—共研—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为区域性教育质量一体化提升提供实践探索样本。

  陈佩红提出:统筹推进“上好每一堂课”“做好科学加法”工作,需要以“区域性教研共同体”为核心枢纽,促进教研协作常态化,构建“基础+拓展+创新”的科学教育体系。


  会议明确,下一阶段普陀区将深化“三向协同”机制,以教研共同体为纽带,推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双向赋能,持续推进“强师铸能,优教提质”行动。通过着力构建“基础扎实、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小学科学教育生态,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奠定坚实基础,为教育现代化发展贡献普陀智慧。(通讯员普陀区城北小学 王娟)


活动资料:部分学校发言材料

2楼 城北小学:结合“智慧教育”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3楼 普陀小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新单元教学设计推进“上好每一堂课”

4楼 沈家门第四小学:捣鼓实验室活动做好科学教育加减法

5楼 沈家门第一小学:依托“一校一街一港”构建“三课模式”的实践做法

分享 转发
TOP
2#

城北小学:结合“智慧教育”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王娟)

一、指导思想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的课程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巩固提高学科上好每一堂课”工作水平。重点做好AI技术支持下的四会课堂与新课标深度融合的教学研究,以作业改革为抓手的题库建设,基于评价改革的学生素养发展研究,优化常规管理制度的轻负提质工作;开展基于省课题指导下劳动教育新样态实践研究,继续稳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 依托实验校建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促进学科教育多元化。

2.上好每一堂课”为抓手,进一步改进常规管理。

3. 继续完善评价手段,关注日常质量监控,提高习题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教       学质量。

4. 积极参与校推进“新课标与四会课堂”“精品课”“优质课”实践,进一步凸显研训一体。

5. 关注组内中青年教师的发展,以问题优化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依托实验校建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1.根据学校现有场馆资源,配备相应教师,开展科学教育相关拓展课程。以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可以自主选课,课程中合理规划项目化学习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任务驱动,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结合科技节、劳动周等活动契机,开启本学年的融合课程项目化活动,以向美农场为活动主阵地,开展及种植、养殖、气象等内容为一体的科技项目化活动,打造迷你版校内“田园综合体”科技课程。

3.构建向美农场项目化学习框架,以“生态循环”为主题,融合科学、劳动、数学等学科,设计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等模块。结合学校的向美农场初步规划和学生提交的优秀项目化活动建议,进一步对农场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并组织相应的老师和学生开启融合性农场科技项目化课程。设计规划集种植、养殖、气象观测于一体的融合课程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任务驱动链,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设计实践手册,丰富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手动脑,提升科学、信息、劳动等素养。

4.家庭实验分层指导:按年级开发家庭实验库,建立“基础-进阶-创新”三级分层体系。

(二)创新实验教学,增强科学素养

1.从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指导教师开展深入探讨,从更深程度把握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树立以“深度教学”的核心思想。引领教师基于学生立场开展课堂实验、家庭实验教学改革,让“思维”引领“实验”,培养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能力。

2.积极开发各类资源开设拓展性实验,积极将新技术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方式,丰富实验内容,积极完善实验教学装备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基础性实验开出率达到100%,拓展性实验开设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3.创新建立健全教师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创新评价方式。提升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完成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全员轮训,提升实验管理队伍结构和实验管理员专业水平

()夯实常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1.齐力向备课要质量。加强备课管理,从“备内容”转向“备学法”、“备教法”,重点抓好教学目标的准备定位,教学设计的“学生立场”凸显,练习设计的精准选择。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教师“讲”的时间控制,学生“学”的自主性,加强当堂质量检测与评价,关注“教学——作业——评价”的一致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组织开展好探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拓展性实验,加强实验教学与多学科融合教育、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

3.加大对学生学科核心知识及关键能力的提升。一是坚持实施“零起点”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目标要求进行教学;二是继续推进实验习惯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实验教学质量的认识,通过规范实验教学,明确评价标准,加强专项调研,开展现场交流等措施,努力提升全区实验教学质量三是大力推广科普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四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质疑习惯、反思习惯等,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思辩能力的提升;四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优化团队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1.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团队建设。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引领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并创造更多机会与名师交流切磋,积极参加区每月一次线上讲座兼教学疑难问题研修,积极参加区每学期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汇报活动,促进他们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成为全区小学科学的主力军。

2.创建新优学习共同体。本学年区里将挑选优秀有担当的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进行1v1或lv2的结对,夯实自己的专业素养及带新技巧,同时这些优秀的青年教师与三年内新教师结对,指导新教师快速站稳站好讲台,我校中青年教师应积极把握这样的学习进步机会,稳中求进。

()完善评价体系,努力推进实验教学质量

1.不断完善小学科学学科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结合省测趋向,对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逐步实行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逐步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关

2.加强实验教学的评价,从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和流程、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对中小学实验教学开展监测;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必须人人过关,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尝试拓展实验或创新实验,以达到分层评价。

四、月工作安排

学月


活动内容



执行者(形式)





1.制定教研组计划

2.制定教学计划

3.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省科学实验校“四张清单”上报

4.月常规工作检查



王娟

全体教师

倪瑜瑜

王娟





1.教研组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正常活动

2.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开展小小家庭实验室活动之六年级段实验秀

3.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云田绿坊”播种节活动。

4.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开展科学教育相关拓展课程

5.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省科学实验校“四张清单”上报

6.月教研组工作小结



全体教师

部分教师

部分教师

倪瑜瑜

王娟





1.教研组(备课、业务学习)正常活动

2.参加区学科论文评比

3.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开展小小家庭实验室活动之五年级段实验秀

4.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低段讲科学家故事;中高段绘制科学小报

5.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拓展课程阶段性小结

6.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省科学实验校“四张清单”上报

7.月教研组工作小结



全体教师

全体教师

部分教师

部分教师

部分教师

倪瑜瑜

王娟





1.教研组(备课、业务学习)正常活动

2.实验嘉年华——3—6年级科学实验检测

3.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开展小小家庭实验室活动之四年级段实验秀

4.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省科学实验校“四张清单”上报

5.月教研组工作总结



全体教师

部分教师

全体教师

倪瑜瑜

王娟





1.期末科学检测及分析。

2.一二年级游考

3.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开展小小家庭实验室活动之三年级段实验秀

4.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科学拓展课作业(品)展

5.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省科学实验校“四张清单”上报

6.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各拓展课程阶段性成果展示

7.教研组学期工作小结



全体教师

全体教师

部分教师

全体教师

倪瑜瑜

部分教师

王娟


TOP
3#

普陀小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新单元教学设计推进“上好每一堂课”(林佳)

一、“上好每一堂课”

本学期普陀小学科学组重点结合教学评一致性的新单元教学设计来推进“上好每一堂课”。

一)借助新教案模板提高备课质量

新教案模板有两个新设计的板块。首先是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框架梳理。

1. 明确单元核心要素和目标:表格中清晰地列出了每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目标,帮助教师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这有助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保持焦点,确保教学内容与单元目标一致。

2. 结构化教学任务:表格中的单元核心任务和子任务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建议。这种结构化的设计有助于教师系统化地规划每一堂课,确保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3. 合理安排课时:表格中的课时安排部分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每个任务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任务完成的质量。

第二个是每课备课时都需要完成“教—学—评”一致性对应表。

“教学评一致性对应表”是一种教学设计工具,旨在帮助教师确保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之间的一致性。这种表格设计对上好每一堂课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 明确教学目标:表格中列出了具体的课时目标,帮助教师清晰地了解每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保持焦点,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一致。

2. 指导教学活动:表格中的任务部分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如识别、举例、激发等。这些任务设计有助于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活动达到学习目标。

3. 促进评价与目标的一致性:评价部分与教学目标直接对应,确保评价内容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一致性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对应表”通过明确目标、指导活动、促进评价一致性、提升学生兴趣和结构化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每一堂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设计并试教典型课例

这学期我们组计划在教学研讨活动中通过典型课例的深入研讨并试教,让每位老师对“教学评一致性的新单元教学”有足够的认识,并明确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

我们目前安排的典型课例展示有:区级的课例一节,校级的课例三节。其中区级课例已经在深入研讨中。

(三)做好常态课教学的备课和评价反馈

做好常态课教学的备课和评价反馈是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在备课阶段,我们重点做好下水实验,确保每节课的实验的有效性。在评价反馈阶段,我们结合学校的综合评价系统,每节课进行及时的多元评价;同时根据单元的内容,增加特别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的《小小工程师》单元,我们给学生准备了订制的金牌工程师勋章和奖状,以鼓励每位学生积极投入到塔台设计和建造中。

二、科学教育加法的亮点

普陀小学计划打造两个“幻光VR科学探索舱”,分别以“微观”和“宏观”为主题。探索舱位于科学实验室旁,“宏观”主题的探索舱将于本学期正式投入使用。这里不仅配备先进的VR设备,还将开设VR科学特色课程,让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身临其境地探索宏观宇宙的浩瀚和微观世界的奥秘。

VR探索舱将结合学生评价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来探索舱进行互动式体验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相信这个探索舱是充满科技感和趣味性的,将成为学生们探索科学奥秘、点燃科学梦想的乐园!

TOP
4#

沈家门第四小学:捣鼓实验室活动做好科学教育加减法(胡鹏祥)

我们在学校准备打造开放·交互·自主·共享:智慧化“捣鼓”实验室空间,近期制定了《沈家门第四小学捣鼓实验室活动实施方案》,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研究背景是: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提出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我校学生60%为新居民子弟,存在科学见识短浅、视野狭窄、创新能力差的现状。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无疑拓展了学校科学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午间活动、课后服务提供科学探究场所。

开放时间:午间跃悦活动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利用学生空闲时间,不影响其他学科教学时间。

参与对象:科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捣鼓实验室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参加。

活动地点:通过家校结合的方式将科学实验延伸到课后的各时段。

捣鼓实验室根据季节划分四大主题围绕“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四大科学领域进行四季排布。四季项目课程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态度与责任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如春季是围绕“生命科学领域”设置了主题为“解码春季的生命密码”科学主题活动。每一个季节都通过1.科学家精神引领;2.实验探究;3.科普书目推荐;4.科技成果展示交流。四个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践行科学家,传承科学家精神。

捣鼓实验室校内活动开展的场地主要有捣鼓实验室智慧空间、科技长廊、电子班牌、阶梯教室。尽可能发挥已有设备和资源,充分进行利用。如在捣鼓实验室智慧空间,进行观看科学家生平视频、学生科学家故事演讲、VR体验等活动,了解科学的生平和成就,传递科学家精神。

捣鼓实验室智慧空间

科技长廊作为科学知识学习,动手实验、成果展示的主场所。

具体的内容开展情况预设是这样的。以“(一)春——解码春季的生命密码”为例。

任务一:了解科学故事,体会科学家精神。利用捣鼓实验室、科技长廊、电子班牌、阶梯教室等场地,以视频、展板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国内外著名的生物学家,知道科学家的基本知识,在电子班牌发布科学家相关问题,以积分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说科学家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初步选择了8位国内、5位国外生物相关的科学家。

任务二:经历科学实验,践行科学家事迹。根据科学课程标准里生命科学领域的必做实验,设置了有趣的校内自主实验和校外家庭实验。学生在科学知识拓展区学习完科学知识和技能后,可以在实验区进行动手实验。为了激发学生实验乐趣,设置的实验都以体验为主,过滤掉了一些需要写的繁琐用时长的实验。如二年级安排了:收集不同形状的落叶,分类放入实验区。学生需要先学习理解科学知识拓展区的内容,在校内外寻找落叶,辨别落叶,再到科技长廊实验区分类投放。做到了乐中学。实验区会放这样的分类框。

三年级拓印树皮也是一样,学生去拓印树皮,再放入对应的树皮分类框中。三年级还有体验蚕茧抽丝,计算长度,与数学相结合,加强学科间融合。各年级还增加了舟山特色,以拼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海鲜结构。了解舟山地区的保护动植物。让学生对地域有自豪感、认同感,希望学生热爱家乡。

任务四:展示探究成果,传承科学家精神  科学教研组筛选优秀作品,视频类材料整合后在捣鼓实验室进行循环播放,纸质材料在科技长廊中进行展示。

每一个活动都会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科技长廊设置积分榜,积分高的学生可以在捣鼓实验室体验VR等设备,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探寻盛夏的宇宙奥秘

——解析秋日的物质蜕变

——破译寒冬的工程科技

本学期,我们准备尝试性的做好这件事。希望其他学校也能多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会继续进行“潮汐”教研,结构化单元教学,每周教研组研讨。发挥每位教师的能力,让每位教师专业都有所成长。

TOP
5#

沈家门第一小学:依托“一校一街一港”构建“三课模式”的实践做法(陈儿)

沈一小科学教学主要围绕学校省级课题“一校一街一港”展开“三课模式”实践。下面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 上好每一堂课。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生命,为使这棵生命之树常青,除了继续一如既往地抓备课、批改、课前准备、下水实验等,这学期在教导处的指导下,我们创新了教研模式,推行“三课研究”。三课指的是“课例研究、课堂展示和课堂分析”。

1.“课例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课例研究主题是“以海洋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这个活动结合本学期的人人试教活动,研究的课例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通过这一单元的课例展示,进一步让老师们熟悉项目化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课堂展示。针对现阶段我们科学组年轻教师比较多,开展“青葵杯” 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提升青年教师得课堂教学能力。

3.课堂分析:结合青年教师比武活动,教研组对常态课进行课堂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上好每一堂课。

二.科学教育加法亮点:

这学期的科学教育加法,我们主要围绕学校省级课题“一校一街一港”展开。

1.做好幼小衔接,拓展科学教育加法的起始教育。

1)二月份召开幼小衔接专题会议。

(2)四月份科学教师(邹旭晓)送教幼儿园。

(3)五月份迎接幼儿园进校参观。

2.积极参与学校“一街一校一港”海洋教育课题,开展以海洋教育为主题的科学教育加法。

(1)以年级段为单位,每位科学教师负责一个年级段,开展相关海洋教育。

一年级:纸船之乐  二年级:趣味陀螺 三年级:探秘渔绳  四年级:海韵地图  五年级:海味木艺  六年级:岛礁模型

(2)进行海洋教育课例研讨,上好海洋教育为主题的研究课。

3.立足学校科学课程节的平台,借助信息组和浙海大的力量,做大做深科学教育加法。

(1)开展科学课程节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联合浙江海洋大学开展“小航海家”研学活动,开展“海滩净滩活动”等,参观、模拟航海操作。

(3)携手信息组,开展deepseek科学项目化应用。

三.本学期的思路。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的工作就是把“上好每一堂课”和“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课题的引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二月份是常规工作的落实;三月份主要进行课例研究;四月份启动学校科学课程节,五月和六月份主要是有序开展科学课程节相关活动。

TOP
6#





TOP
7#

为深化“强师铸能,优教提质”教育发展理念,推动科学教育提质增效,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近日召开小学科学教研组长专题会议。会议聚焦“上好每一堂课”“做好科学加法”“区域性教研共同体建设”三大核心任务,以“成果展示+专业指导”相结合的研讨模式,系统谋划区域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会前,区小学科学教研员陈佩红前瞻部署各校梳理教学改革成果。会上,13所小学的教研组长集中展示创新实践样本。
翁昌舟 发表于 2025/3/27 10:31:10


主题鲜明,措施得力,推进有实效,为普陀经验点赞
TOP
8#

发动全区的力量,只为做好一件事“上好每一堂课”。借鉴普陀经验,也为自己立下这一目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