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来探讨:古代科学启蒙
①缘起
最近接下一个课题子任务,大概关于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沿革,
其实重点全在于近代西风东渐以来的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
私下检索了好些古代资料,窃以为
不该只讲近代西方科学课程的影响,
更要追溯古代中国科学启蒙的渊源。
②结论
结论先行——
中国古代小学:
虽无科学课程,
但有科学启蒙!
③论据
1、蒙学文献:系统化的自然认知框架
1.1 识字课本中的物类图谱
秦代《仓颉篇》"春揄夏耩,秋获冬臧" 讲农耕时序,到
汉代《急就篇》"稻黍秫稷粟麻秔" 构建农作物谱系。至
宋代《名物蒙求》,更是出现系统化的自然启蒙体系:
天文卷:"云维何兴,以水之升"(水气循环理论)
地理卷:"黄河九曲,泰山独尊"(山川水流认知)
生物卷:"蚕眠三起,鹊巢知风"(动物行为观察)
1.2 韵文节律中的科学记忆
《三字经》"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讲乐器材质(声学材料),
《百家姓》"冯陈褚卫"注疏解说 "冯,马行疾也"(动物力学观察)。
《龙文鞭影》"女娲炼石,盘古开天"则是"元气剖判"的宇宙生成论。
2、诗词歌赋:具象化的科学观察训练
2.1 自然意象中的规律捕捉
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其实暗含流体力学细致观察。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揭示垂直气候差异。
2.2 田园诗歌中的生产启蒙
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记录儿童农事模仿,
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则点明实践的重要性。
3、笔记杂录:生活化的科学实践记录
3.1 方士笔记中的技术启蒙
葛洪《抱朴子》"丹砂烧之成水银"(化学变化)、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焰色反应),
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车何以制盐?" "煮海为盐"(蒸发结晶)。
3.2 文人笔记中的观察案例
沈括《梦溪笔谈》"世传虹能入溪饮水信然"(色散现象)
苏轼《物类相感志》"慈石吸铁,隔碍潜通"(磁学现象)
④展望
以上文献记载种种举不胜举
更勿论熟知的科学发明实例 ——指南针、印刷术、浑天仪和地动仪 等等等等
如此看来
即使还不是科学课程?
难道还不算科学启蒙!
诚然
学习近代西方毋庸置疑
追忆古代中国倍感亲切
回溯古代中国科学启蒙
追逐现代西方科学课程
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