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信息来自网络:
微生物丝虫具有以下特点:
形态结构
• 成虫: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
• 微丝蚴: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有鞘膜,体内有很多圆形或椭圆形的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为神经环,尾逐渐变细,近尾端腹侧有肛孔。
生活习性
• 寄生部位:成虫主要寄生于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如班氏丝虫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 传播方式: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如蚊、螨等。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
• 周期性:微丝蚴在人体外周血液中的出现有夜现周期性,一般为夜多昼少,与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有关,也有季节周期性,夏、秋季的密度高于冬、春季。
生理特征
• 生殖方式: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
• 代谢特点:幼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幼虫的蜕皮液、成虫子宫分泌物以及死虫的裂解物等,都可使宿主产生局部或全身反应。
致病性
• 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淋巴管炎呈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
• 慢性期:主要表现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由于成虫的刺激,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淋巴液淤积,最终导致淋巴管栓塞,阻塞部位远端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相应部位的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