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多媒体教学手段刚出现时,我所在的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那时候还是用一块布做投影屏幕,年轻教师们空余时间都在这一间教室里研究琢磨,仿佛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时代就这样招呼都不打一声地远去了。
后来,人手一个电脑,何止ppt,还有了各种音频和动画,再后来电子白板、交互式教学,甚至每个老师都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授课。再后来,慢慢发现多媒体其实就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长时间的屏幕使用也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健康。
AI教育工具同样具有这种双重性:它能飞速分析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却也可能造成“学术舞弊”,比如中小学生作文和大学生论文可以使用DeepSeek完成。
热度猛涨的AI大模型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AI?如何让AI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好帮手”,而不是阻碍学习能力甚至扼杀创造力的“损友”?老师和家长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借力AI而非过度依赖AI?这是每个学生、老师、家长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谈到AI,我第一想起的就是乌镇。我去过几次乌镇,它宛如一枚双面绣,正面是青砖黛瓦的水乡古韵,背面却闪耀着数字神经的流光。这座千年古镇以诗意的姿态演绎着科技与文明的二重奏。
乌镇的古戏台依然唱着水磨腔,但AI算法已将其声纹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图谱,游客用手机扫描雕花窗棂,便能触发全息投影,目睹百年前戏班排练的场景重现;河道里的乌篷船仍摇着木质橹桨,船底却带着水质监测传感器,当AI系统检测到藻类异常增殖,无人清洁船便会循着北斗定位悄然出动;老酱园的木甑依旧蒸腾着黄豆香气,但发酵过程已由AI精准控温,使酱油风味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古镇还是那个古镇,但AI的融入又让古镇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在此不是冰冷的替代者,而是让文化DNA获得永生密码的催化剂。这座“会思考的古镇”证明:人工智能不是推翻重来,而是让技术如春雨润物般渗入文化肌理。
乌镇的例子,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启发:AI时代,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为思维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