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柯桥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专帖——每月研修听后感(2025.3.15) [复制链接]

1#
     寒假前夕,金老师组织了一场读书分享会,特别推荐了两本值得深入研读的书籍,其中一本便是《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令人欣喜的是,今晚的每月研修活动恰好以此书阅读分享为主题。

  三位老师对《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启示。小伙伴们,你有什么感悟呢?一起来分享吧!

最后编辑柯桥田健健 最后编辑于 2025-03-15 22:37:53
分享 转发
TOP
2#

落实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实践,找寻证据,发现科学。
TOP
3#

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这本书的第四章第一节中提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科学拓展性活动作为学生课堂外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发现新现象、探究新奥秘,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他们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懂得把握科学拓展性活动的特点,实施开展一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科学拓展性活动,往往是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TOP
4#

研修以后,收获颇丰。它紧扣核心素养,突出科学探究,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内容整合强调学科融合,贴近生活。清晰的学业质量标准,为教学与评价护航,助力学生科学素养稳步提升 。
TOP
5#

《课标解读》中讲到:跨学科概念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提炼、抽象出来的共同概念,是在多个学科或领域中反复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它们超越学科界限,在解释现象、创新理论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教育中强调跨学科概念学习,
一是因为它体现了各科学领域之间的共通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科学的整体连贯性,通过跨学科概念学习能够促进对其他知识的理解;
二是因为它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和应用。
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
《课标解读》中讲到:真正的跨学科是把不同学科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解决的问题,是知识和概念的整合,是思想和方法的整合。
听了今天的每月研修后,学习到科学课其实就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努力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TOP
6#

本次研修活动,很感谢三位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理解更为透彻且深远。
1.课标变化相关观点:蒋老师提到课程标准出现强化社会责任、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科技教育等显著变化。这让我们认识到当下科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正确价值观,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品德、情怀和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
2.教学渗透与发展观点:三位老师的论述都指向了教师不必急于成为课程改革先行者,可逐步增加素养教学比重,实现课堂进化。这启示我们教育是长期过程,教师要有耐心和规划,稳步推动教学发展。
3.科学与生活及动机观点:蒋老师通过春晚中的科学实例,强调教育的渗透性,还探讨了学习动机问题,指出学生当前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及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这让我们学到教学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动机,多方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价值。
4.教学方法与支架观点:裴老师提及学习支架重要性,包括提供丰富学习材料和搭建学习支架助力学生思维进阶,还强调依据课标设计教学过程。我们从中能学到在教学实践中,要善用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合适资源,以课标为导向,优化教学过程。
5.跨学科学习与评价观点:陈老师和裴老师均提到了跨学科学习,以及小组学习合作、革新评价体系的价值,倡导将碎片化教学转化为深度合作互学。这让我们明白在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上需不断改进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TOP
7#

做个有心人——聆听《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阅读分享有感

柯桥区实验小学 田健健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陈老师在《从课标解读到春晚启示:科学教育的育人导向与实践思考》中,以其独到的视角,将春晚节目与科学教学巧妙结合,将科学第一课与生活中的科技热点紧密相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这启示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当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科学教育的契机,让科学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贴近实际。
    二、做阅读的有心人
    在陈老师的阅读笔记中,我首次接触到了“费曼学习法”。她通过详实的阅读记录和深刻感悟,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分享了对《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前三章七个关键词的深入理解。这启发我们,在阅读新书时,应当借鉴陈老师的方法,将阅读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读物内涵的理解,更能帮助我们明确教学方向,提升教学效果。
    三、做写作的有心人
    裴老师的讲座,以其清晰的逻辑和飞扬的文采,宛如一篇启发性美文,令人印象深刻。她从“启航”开始,对课标解读进行了内容分析;在“破浪”环节,剖析了教学中的困难,并借助课标解读探寻解决路径,辅以案例讲解;在“导航”部分,结合课标给出的教学建议,以《种子的传播》为例,梳理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最后,在“校准”环节,借助课标解读的智慧,落实素养目标,将理念转化为每一节生动的课堂。这场讲座不仅深化了我对课标解读的理解,更在写作上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
最后编辑柯桥田健健 最后编辑于 2025-03-15 22:35:22
TOP
8#

三位老师的分享非常接地气,用了很多一线的实践教学的例子,听得非常入迷,内容也紧跟科技前沿,AI的融合、项目化、跨学科!听了后,收获很多!
萍水相逢,我们都是小科人!
TOP
9#

老师们的分享非常精彩,收获很多,尤其现在热词“AI”非常前沿,新颖
TOP
10#

三位老师的分享很丰实,好好地学习了~
TOP
11#

三位老师的分享让我学习到了很实用的知识
TOP
12#

回复 7楼柯桥田健健的帖子

听的很仔细,感受很深刻
TOP
13#

落实核心素养,一起学习探索
TOP
14#

很给力的知识
TOP
15#

很给力的知识
TOP
16#

每次读课标解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TOP
17#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聆听《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阅读分享的心得体会
柯桥区齐贤中心小学陶里校区 陈高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蒋昌盛、陈芳芳和裴玲燕三位老师关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阅读分享。三位老师从育人导向、跨学科整合、学习进阶到实践路径等维度,结合生动的案例与教学策略,深入解读了新课标的核心要义。这场分享不仅让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更加立体,也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向。以下结合三位老师的核心观点与自身教学经验,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育人导向: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
        蒋昌盛老师以“春晚启示”为切入点,生动诠释了科学教育中社会责任感的渗透。他提到,新课标强调的“生态文明教育”“科技史教育”“家国情怀”等,不仅是课程目标,更是学生成长的基石。例如,他分享的“六年级拓展实践活动之我的时光记忆”案例,将教材中的知识学以致用,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印刷术这一项伟大发明技术,并应用于实践生活,既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执教的“生物多样性”单元,以往更多停留在知识讲解层面。未来,我计划开展设计“为校园制作生物分布图”等项目,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查找资料、制作生物分布图等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生物多样性意义的理解。此外,蒋老师提到的“渐进式教育变革”理念也启发了我——每学期逐步增加5%的素养教学比重,例如在“光”的单元中融入皮影戏等非遗文化,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感受科学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二、跨学科整合:让科学课堂成为综合能力的孵化场
        陈芳芳老师以“船的体积计算”和“洲际导弹”为例,解析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路径。她强调,科学教育需与数学、工程、技术等领域深度融合,通过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综合思维。例如,“斜面”一课中整合“物质与能量”的核心概念,不仅需要科学探究,还需数学测量与工程设计。这让我反思自己的“工具与技术”单元的教学,是否仅停留在简单机械原理的讲解?未来,我计划设计“搭建校园微型桥梁”项目,要求学生结合力学知识计算承重、使用环保材料进行工程实践,并撰写项目报告。同时,陈老师提出的“科学论证能力”培养也给了我新思路——在课堂中增设辩论环节,如围绕“科技发展是否必然破坏环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用数据支撑观点,提升批判性思维。
三、学习进阶与评价革新:从碎片化到系统化成长
        裴玲燕老师以“种子的传播”课例为例,系统阐述了“学习进阶”与“多维评价”的重要性。她提出,教学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情境化任务激活学习动机。例如,在“植物”单元中,我曾以观察记录为评价标准,但裴老师倡导的“学习档案袋”让我意识到,应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未来,我计划引入“科学探究日志”,记录学生的实验设计草图、小组讨论记录及反思日记,并定期组织“成果展示会”,让学生互评、自评,教师再结合过程性表现给予反馈。此外,裴老师强调的“真实情境驱动”也让我深受启发。例如,在“电路”单元中,布置“家庭用电调查”任务,让学生分析数据、提出节能方案,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此次阅读分享让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标的落地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蒋昌盛老师的“渐进式变革”、陈芳芳老师的“跨学科思维”、裴玲燕老师的“多维评价体系”,如同一盏盏明灯,指引我在科学教育的航程中不断前行。作为一线教师,我将以学生为中心,让课堂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沃土,让每一次探究都成为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种。未来,我愿做那个“在逼仄现实中为理想留出一平方厘米”的教师,用点滴实践践行新课标的育人使命。
TOP
18#

三位老师的分享使“核心素养”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恰似一束强光穿透科学壁垒。
TOP
19#

每一次的课标解读都能得到不一样的感悟,感谢三位老师的分享。
TOP
20#

新课程标准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理念和方法的革新。通过系统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要求,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