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普陀:沈家门小学“科学+劳动”种植活动解锁科学教育“新绿意”
春意盎然的三月,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的校园里涌动着一股蓬勃的“科学热”。3月12日植树节来临之际,该校以2022版新课标为指引,围绕“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探究能力、链接真实生活”三大目标,创新开展“科学+劳动”种植实践活动,将科学课堂“搬”进自然,让学生在播种、观察、养护的生命全周期探究中,解锁科学教育的“新绿意”。
一是科学课堂“破壁”,从知识灌输到生命对话。“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凤仙花经历哪些生长周期?”科学教室里,教师以“凤仙花的一生”为课题,通过讲解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种子、模拟播种环境,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任务。课程设计紧扣新课标“加强探究实践”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了播种深度、光照需求等技术细节,更进一步了解了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变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科学知识从课本中“活”了起来。
二是分层实践“深耕”,劳动与学科思维双融合。随后,走出教室的孩子们在分阶任务中体验“科学家”与“劳动者”的双重角色。低中段开展了“育苗行动”,孩子们领取凤仙花、向日葵幼苗,亲手完成填土、浇水工序,并在个性化花盆上标注姓名与种植日期。高年级探索了“甜瓜工程”,在大棚种植区,“甜瓜小队”运用数学测量与工程思维,完成有机肥配比、垄沟测距定位等进阶任务,有的同学还手持量尺反复验证数据,探索影响灌溉效率的各种因素,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究在种植活动中深度交织。
三是成长契约“续绿”,从短期活动到长效育人。随着一株株幼苗入土,每位学生签署《绿色成长契约》,立下养护“绿色约定”,承诺持续观察记录并解决养护难题。沈家门小学开展本次“科学+劳动”种植实践活动,突破了传统植树节劳动教育的“一次性”局限,把科学教育延伸为贯穿学期的长周期项目。下一步,该校计划联动更多社会资源,将“校园绿”延伸为“家庭绿”“城市绿”,让科学教育的“新绿意”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蔓延。(通讯员: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 徐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