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震、制震和免震是建筑工程中应对地震的不同技术手段,具体含义如下:
耐震:也叫抗震,是通过增加建筑材料的强度和数量,提高建筑结构如柱子和墙壁的强度与韧度,以强制刚,让建筑物整体能够经受地震的震动 。该方法常用于一户建、低层楼房以及老房补强。不过,在长期地震影响下,建筑内部结构仍可能受损,老旧建筑在强震中存在倒塌风险。其优势是技术成熟、成本低、施工简单,是较为常见的抗震技术;缺点是地震时房屋晃动较大,可能导致内部结构损坏和室内物品倾倒。
制震:又称减震,是在建筑物中加入制震装置,如阻尼器、油压器装置或在骨架内安装位移型制震设备等。当地震发生、建筑物晃动变形时,制震装置也随之变形,吸收地震能量,缓和地震对房屋的作用力,减少建筑物的摇晃和损伤。制震构造的建筑还具有抵抗强风的功能,常用于摩天大楼等高层建筑中。但该方法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定期检查制震装置的状态,部分装置还可能对建筑物格局造成限制。
免震:也叫隔震,是在地基和建筑物之间加入免震装置,如橡胶弹性垫、摩擦滑动承重座,或以铅棒为中心、橡胶和钢板相互叠加的可水平位移装置等,将地基和建筑物隔离开。这样地震的能量就不会直接作用于建筑物,能大大减少房屋的摇晃。即使遭遇大地震,建筑物也不会产生太激烈的晃动,内部家具也不易倾倒。不过,免震工法的成本最高,对土壤强度有一定要求,且建成后需定期维护;另外,由于建筑物与地基剥离,在应对台风、海啸等其他自然灾害时相对较弱 。
从防震效果上看,免震>制震>耐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