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摆的研究》反思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今天我听了重庆朝阳小学王老师讲授的教科版2001版《摆的研究》这一课,虽然是老教材内容,但跟我们2017版的《摆的快慢》应该差不多。我听了后,觉得百思不得其解,教师的重点不是放在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而是放在让学生设计实验。反复思考后,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或者说这样设计是不是能够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教师首先复习旧知,然后引入摆钟在记时方面更具优势(方便、相对而言正确);接着讲了摆的组成;然后根据课前测试10个摆的时间不同,让学生猜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很快猜测与摆绳长短、摆锤重量、摆的幅度大小有关。

  接下来一步按正常逻辑,就是设计实验、做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但是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追问还有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测与有些非摆的因素有关,但就是又引导到其中的两个因素同时有关,学生明白后猜测也变得容易。



                  

  接着根据学生的猜测,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引出对比实验。从单一因素到多个因素。由于多个因素实验设计方案比较难,教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学生大部分认为同时改变多个因素,教师引导到先改变一个因素,然后再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方法,引出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最后,根据学习单教师让学生设计改变一个因素的实验方案,讨论交流。课堂就这样在交流中结束,而实验研究就要放到下节课学习。



            

     听了这节课后我有两个疑问,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
     1.双重因素或三重因素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对摆的快慢影响因素时,学生猜测认为与摆的幅度、摆绳长短、摆锤重量有关时,教师并没有结束,而是引导到双重因素或三重因素。一开始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引导后学生才明白过来。而后在实验设计环节,教师反复强调双重因素也好,三重因素也好都要从一个变量做好后再做另一个变量。那么我就感觉有没有必要讲双重因素或三重因素对摆的快慢的影响。个人觉得一方面大量的浪费了课堂时间,另一方面讲得这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即一个因素一个因素考虑。这个环节到底是在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我有点不太明白……
      2.教师反复强调实验设计。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进行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对比实验),从猜测到讨论再到交流,反复在强调如何做这个实验。诚然,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但从这个实验而言,难度并不大,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讨论实验的设计。可以一节课完成的内容硬生生的掰成了两节课上,把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进行了课堂的切割。
      这是一堂优质课,这样的设计肯定有其优点,但不知道优点在哪里?我们在上《摆的快慢》这课时,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在哪里?
最后编辑付出永远美丽 最后编辑于 2025-02-27 20:51:26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25/2/27 21:13:4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你的思考很有道理。
作为优质课这样设计,肯定有教师的考虑;
关键是这样的设计,教学价值在哪里?
是不是比常规的设计更有价值?
TOP
3#

看了楼主的描述我也是比较困惑的,还提到了双重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之前也听到过一些专家说,设计本身也很重要
TOP
4#

改变双重因素,这个要求有点高
TOP
5#

当然这节课提升实验的设计倒是一个重要的素养培养。
TOP
6#

时代在变迁,过去教学重点是落实在实验的设计上的,有了好的实验设计才能有后续。那个时候科学新课程还刚刚开始,老师观念开始转变,现在的观念是建立在过去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的。
现在强调学生思维,特别是科学思维,那么这个点我可以落在实验设计上,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或者学生研讨交流上。这个只是载体。
我们的课程标准在不断改进调整

记录纸上用了“摆速”这个词,明显不对
TOP
7#

老师肯定有他的意图
TOP
8#

双重因素这种设计对学生来讲是不是有点难度了
TOP
9#

应该还是得看这样设计以后学生是否真的有所得
TOP
10#

多重因素设计,得看教学实践后学生的反馈
TOP
11#

学生最初提出“摆幅、绳长、重量”三个变量时,是碎片化猜想(如“摆锤越重越快”),教师引导思考“实质是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意识到变量可能互相之间存在影响
TOP
12#

确实值得思考。既然优质课,那就是有优质之处。后期再深入思考
TOP
13#

作为老师,我觉得又学习到了打破常规。往常我们都是跟着教本教,其实单一的教材,融入教师本人的想法,才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TOP
14#

设计的好难啊
TOP
15#

研究双重因素也是对比试验单一变量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人感觉:从这位老师的板书来看,课堂上帮助学生排查出了可能存在的影响的组合,有点像四年级中电路暗盒的连接问题。这位老师把重点放在了探究前观念与意识的培养上。
TOP
16#

可能是针对学生的学情或教师意图让学生实验设计达到某种效果。因此,这要看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种设计意图了
TOP
17#

当时的社会情境下理论层面上的讲深和讲透吧
TOP
18#

设计对比实验,对学生是一项重要内容,尽管每个学期都有相关实验,但一旦让学生写对比实验过程,部分学生总是弄不清楚
TOP
19#

逐帧分析,切片思考
TOP
20#

作为优质课设计可能是匠心独运,但是如果是家常课课堂效率反而降低了。
TOP
21#

这堂课对学生的要求有点高。
TOP
22#

难度蛮大的
TOP
23#

设计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TOP
24#

感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会有思维的碰撞
TOP
25#

这节课第一次上的时候花了大量时间在逐一研究各个因素,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现在是给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通过数据对比,发现规律。
TOP
26#

这个让我想到种子发芽的条件研究,三个因素同时有关,那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学生不能让其他两个条件都不满足,这样的现象就是都不发芽。感觉这个内容更适合渗透深入的实验设计,怎么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TOP
27#

有思考有反思!
TOP
28#

这样的反思引起人们的思考
TOP
29#

我的理解对于家常课来说按照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就行,优质课也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想凸显。对于高段学生来说,如果有充裕的时间,设计比结论更为重要。
TOP
30#

日常教学我们肯定是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开展的,优质课是不是要体现出这位老师本身的教学理念有待思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