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听了重庆朝阳小学王老师讲授的教科版2001版《摆的研究》这一课,虽然是老教材内容,但跟我们2017版的《摆的快慢》应该差不多。我听了后,觉得百思不得其解,教师的重点不是放在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而是放在让学生设计实验。反复思考后,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或者说这样设计是不是能够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教师首先复习旧知,然后引入摆钟在记时方面更具优势(方便、相对而言正确);接着讲了摆的组成;然后根据课前测试10个摆的时间不同,让学生猜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很快猜测与摆绳长短、摆锤重量、摆的幅度大小有关。
接下来一步按正常逻辑,就是设计实验、做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但是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追问还有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测与有些非摆的因素有关,但就是又引导到其中的两个因素同时有关,学生明白后猜测也变得容易。


接着根据学生的猜测,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引出对比实验。从单一因素到多个因素。由于多个因素实验设计方案比较难,教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学生大部分认为同时改变多个因素,教师引导到先改变一个因素,然后再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方法,引出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最后,根据学习单教师让学生设计改变一个因素的实验方案,讨论交流。课堂就这样在交流中结束,而实验研究就要放到下节课学习。

听了这节课后我有两个疑问,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 1.双重因素或三重因素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对摆的快慢影响因素时,学生猜测认为与摆的幅度、摆绳长短、摆锤重量有关时,教师并没有结束,而是引导到双重因素或三重因素。一开始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引导后学生才明白过来。而后在实验设计环节,教师反复强调双重因素也好,三重因素也好都要从一个变量做好后再做另一个变量。那么我就感觉有没有必要讲双重因素或三重因素对摆的快慢的影响。个人觉得一方面大量的浪费了课堂时间,另一方面讲得这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即一个因素一个因素考虑。这个环节到底是在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我有点不太明白…… 2.教师反复强调实验设计。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进行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对比实验),从猜测到讨论再到交流,反复在强调如何做这个实验。诚然,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但从这个实验而言,难度并不大,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讨论实验的设计。可以一节课完成的内容硬生生的掰成了两节课上,把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进行了课堂的切割。 这是一堂优质课,这样的设计肯定有其优点,但不知道优点在哪里?我们在上《摆的快慢》这课时,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