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49:情境创设应满足以下几点:首先,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关联,促使学生自主地感知科学探究的意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情境应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创设,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情境应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问题至关重要。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50:提出问题是学生感知情境,进行科学探究的导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观察科学现象,将其与相关科学概念相关联,激活先验知识,结合对现象或环境中变量间关系的分析,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上提出不同的问题。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54:作出假设是基于研究问题提出假设的过程,其目的是阐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需通过因果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在已有科学观念基础上,提出可验证的假设,通过不断测试和修正假设来构建知识。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56:制订计划时,学生需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明确信息需求,确定调查类型;明确控制和操作变量;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方案;明确使用何种元认知策略来有计划地监控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57:在计划实施的初始阶段,学生使用不同的调查手段和工具,在观察的基础上借助发散、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搜集证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58:利用发散思维,从证据的类型、搜集方式等多维视角考虑证据的搜集;基于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对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其对主张支持的切合性和充足性进行综合评估。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59:信息处理是信息的加工编码阶段,涉及使用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方式对信息进行选取、表征(可视化或文字化)、协调和存储。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60:信息处理是信息的加工编码阶段,涉及使用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方式对信息进行选取、表征(可视化或文字化)、协调和存储。具体而言,学生需要使用表格、图表和统计分析等工具和手段来理解数据,寻找数据中隐含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需要利用类比推理、编码等信息处理方法,获取、协调和存储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61: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向他们介绍数据处理方式和策略,帮助他们学会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意义。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62:得出结论主要是为了建立证据和主张之间的联系,阐释探究的基本结论。学生需要对实验现象、数据和相关文本信息进行推理;通过分析和综合多元因果关系进行假设检验和修正;考虑他们最初的研究问题或假设是否得到了研究结果的回答或支持。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63:为此,学生通常需要在科学推理的基础上,从收集的信息中得出某现象如何发生或为什么发生的合理解释;基于批判性思维,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的理论与证据,进一步评估和协调自己在调查过程中形成的解释。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64:表达交流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探究过程,包括明确地向他人公开分享自己的证据和观点;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辩驳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65:实际上,促进学生使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能够简洁明了地使用科学语言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解释,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并阐明自己的证据如何支持自己的主张;二是让学生基于批判性思维对他人的解释和主张进行提问,批判性地评估他人的证据,识别错误推理等。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68:通过总结反思,学生能获取对知识的深层次和概括性理解,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防止学生将探究局限于执行探究步骤。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阅读摘录69:在一个探究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应为学生创建一个新的相关情境,以便学生能够将原有探究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与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