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究竟是什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复制链接]

1#
      今年是我作为科学老师的第8年,却很少真正思考过究竟什么才是“科学”。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下文简称《课标解读》)一书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书中提到目前关于科学是什么的相关理论仍旧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对“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三个概念就没有得到一种被人们普遍仍可、完全令人满意的化界标准。虽然在基础教育中,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标准中的一般性定义已经足以,但是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应该意识到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在了解新课标关于科学的定义的基础中,需要多学习一些科学哲学的知识。
      当然,作为一位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中关于科学的定义是非常要必要的。只有知道“是什么”,才便于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的开篇便对科学的相关定义及功能和价值给予了明确的说法。在初读课标时,我几乎是一笔带过这个重要的概念,今天通过阅读《课标解读》一书,我才发现原来里面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一、科学知识应该是系统的

      新课标中提到“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知识系统。”既然是“知识系统”则说明科学中所需要呈现的是系统性的知识,而非零星的、碎片化的知识。学生所最终获得的知识网络应该也是成体系的。由于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有些科学知识是分阶段,在不同的学期所呈现给学生,倘若在一开始学习时未能搭建好一个合适的知识网络,很大可能便会出现知识点凌乱,不利于知识建构。因此教师首先就需要对整册课本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不能局限于本学期教的课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之后会学习的知识。

二、科学的定义既是静态也是动态的

       科学不仅指形成的知识系统,也包括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可以看出科学还包括科学发现中所使用的方法。回顾自身,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好像也常常将“科学概念”放在最重的位置,有时甚至可能会特别看重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而导致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常常听到“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或许学生只有对学习方法真正掌握才能更加自如地学习科学。

三、科学的教学应该是综合性的

        一直以来我都很困惑为什么不同的地区对于科学课程的安排会不一样,比如浙江小学和初中都是设立“科学课程”,而部分地区则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通过阅读,我发现原来新课标提到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科学分成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具有研究方法的差异,但也可共享一些通用的科学方法,虽然是不同的分支,但是确却是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趋势。原来分科实质上是人们以特定的方式从特定的方面对自然进行的研究。科学本身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界,而自然界并不存在更细的分科问题,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到综合的教学。想到近几年流行的项目化教学,其实也正是一种综合性学习的体现。

四、在广义的理解中,科学也包括技术与工程

      科学与技术在生活中往往被称为“科技”,但其实两者是有着区分和相对独立性,但是两者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关联性越来越强,科学为技术提供了基础,两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另外,基础教育中所提到的“工程”概念更多的是强调与设计相关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工程”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新课标中指出“在广义的理解中,科学也包括技术与工程”。
      或许随着时代的改变,对于“科学”的定义也会有新的发展,因此只有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最后编辑李娟芳 最后编辑于 2025-01-23 22:48:24
分享 转发
TOP
2#

感觉李老师的分享。你的认真研读和思考让我也受益匪浅。我个人的感悟是:科学以及科学教学正是对自然万物规律的探索,包括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贯穿整个探索的起点到终点,甚至没有终点。
TOP
3#

感谢分享,这让我想起以前我们小学学自然,常识,后来中学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等等,现在统称科学,而现在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从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
TOP
4#

假期是沉淀反思成长的好时候
TOP
5#

感谢分享,认真的阅读和思考
TOP
6#

反思与收获
TOP
7#

读课标很有收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