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课标实践】《建竹筏之模 解思维之难》五下竹筏项目探究实践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2025年1月10日 , 我在上虞区小学科学第四轮品质研修的课标实践中交流了《建竹筏之模  解思维之难》五下竹筏项目探究实践的主题。这是我在两年的科学五上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方式,进阶的思维方式,课内建模与 课后项目化活动的方式,以尊重学生思维难点;设计解惑直观活动;探究项目破解难点;反思评价提升思维四个方面进行交流。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25/1/19 21:37:51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五六年级科学思维中指明了: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抓住简单事物的本质特征,展示对事物的系统结构、关系、过程及循环的理解。能使用或见。模构模型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TOP
3#

我从:尊重学生思维难点;设计解惑直观活动;探究项目破解难点;反思评价提升思维。四个方面进行交流。


TOP
4#

一、尊重学生思维难点

2022学年第二学期我第一次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船》单元,第二课《用浮的材料造船》课堂作业本中的一题,全班接近40个学生有三分之一选了A,选C的寥寥无几,选B和D的共四分之一。后来上第二个班时,情况如出一辙,我很惊讶:怎么这么多学生选A?于是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推测理由并把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TOP
5#

   我统计了最后一个班对竹节认知的前概念:37名被调查学生中选A没有竹节的竹竿学生为15名,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竹节有重量会增加船的重量;把竹竿认为是竹片;没有竹节连接会更牢固。选B只有一个竹节的的竹竿学生比较少只有4人,统计理由为竹节在偏一侧,让两边一样重。选C有两个竹节的竹竿的学生有9人,选D上述竹竿都可以的学生有9人,他们认为浮力与竹节没有关系。


TOP
6#

二、设计解惑直观活动

们学校里西北角有一片细竹林,在办公室王老师帮忙下,砍了一棵细竹,然后回办公室根据要求据成与课堂作业本类似的竹竿


接下来按照三步走结合作业本的难点,分析作业本这一题时,把我的这些道具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思维难点。

TOP
7#

①推测沉浮,预判沉浮,探究竹竿原貌,分析竹节作用课堂生成了:用一边竹节的竹筒放进水中观察实验:一边有竹节的竹竿在水里会怎样?

学生推测了几种情况:竹节一端往下沉竹节一端浮在水面,另一端在水中浮在水面全部沉在水里竹节一端在水底,整根竹竿直立在水里


选几个学生推测投到了大屏幕上,并请这个学生简单说理由

直观测试,对比不同

现象1:没有竹节的直接沉入水底,实验三次现象一致

现象2:一端有竹节的,两端分别进水后也沉入水底(忘记拍竹节在不是正中间位置的竹竿)

现象3:两个竹节的竹竿浮在水面


现象4:竹节越靠近两端,浮出水面的部分越多(两个竹节的两根竹竿有长短,最好是总长一样)


③破解难点,理解真相,学生思维碰撞,发现竹筏秘密

学生发现:两个竹节的竹竿会浮在水面,没有竹节或者只有一个 竹节都会有一端完全在水里。

1.发现了有竹节水进不去了。
2.发现了竹节越靠近两端浮的越起来。

3.有两个竹节的竹竿可以浮,是因为进入竹竿的水很少


学生基本了解了竹节对浮力的影响,完成了作业本的要求。但我心里已经开始计划:下一届学生要把“竹筏的秘密”做成一个项目来,帮助学生对竹子这种浮的材料的全方位探究。

TOP
8#

三、探究项目破解难点

聚焦  探究  拓展 2023学年我在教学新教材五年级内容的时候,特别注意了这一课,发现教材中还有作业本中都以“竹筏”为重点。


TOP
9#

竹筏的秘密大纲

这个项目我们按照竹节数量、竹竿粗细、竹筏造型展开研究。


TOP
10#

  教材中有捆扎竹筏的模型图,看着很简单,我们学校旧址刚好有这么一块细竹林,做竹筏模型正合适。这些学生是社团课的成员,他们合作使用锯子,从竹林里锯来了竹子,小小的竹子,想要锯下来也是需要很多技巧的。


有了这些材料,学生可以考虑竹筏的模型设计,捆扎方式,模型大小等等。为了便于小组之间的比较,我让每一组的学生竹筏模型都定在十根,长短不限。

TOP
11#

1.竹节的数量会不会对载重有影响呢?

通过测试,更宽更长的竹筏模型测出的载重反而小,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想到了两种改进的方法:一是把整个竹筏都用保鲜膜包起来,竹竿之间的空隙挡一挡;第二种改进方法是堵住竹节两边的孔。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保鲜膜包住的方法有点难操作,做不到完全包起来,很容易进水。

而学生在第二种改进方法中有了很明显的发现:堵住两边的孔,特别是用气球皮包住的时候,同一个竹筏的载重量增加了很多。

TOP
12#

2.竹竿的粗细是否对竹筏的载重有很大的影响呢?

学校里的竹子是统一的细竹,为了比较不同粗细的竹竿与载重,我们进行了“一根竹子”的载重测试,因为粗的毛竹搬运到学校有难度,这种粗的毛竹变成竹筏在校园里测载重也很有难度。


所以因为材料的关系,我们把这给环节设计成了“一根竹竿”的载重测试,我们不仅对比长度接近,粗细不同的竹竿,我们还对比“颜色”不同的竹竿的载重。

通过计算,粗的竹竿明显比细的竹竿载重量要大很多。

TOP
13#

3.竹筏的体积对竹筏的载重有多少影响?

这么细的竹子,能不能载人呢?

学生很喜欢玩水,在做竹筏的过程中也很有想要上去试试的冲动。怎么办呢?

我们先把目标定在了五年级学生中最低的体重25千克。通过一次次地增加竹筏的体积,最后学生终于如愿坐上了亲手制作的竹筏。后来竹筏还可以载重30千克,35千克。因为学校里没有水池,我们用了原来航模比赛用过的水池,所以竹筏没有继续更进。


TOP
14#

通过这两个学期的活动,我深刻体会到:

1.尊重学生的思维难点,特别是多数学生都出现这个问题时,这或许是一个好的活动契机。

2.抽象思维简化成直观思维,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更能探究到实验现象。

3.活动的设计与探究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相贴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与探究意愿。


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难点都是我们最应该 重视的。

TOP
15#

①推测沉浮,预判沉浮,探究竹竿原貌,分析竹节作用。课堂生成了:用一边竹节的竹筒放进水中观察实验:一边有竹节的竹竿在水里会怎样?[align=le
蔡春芳 发表于 2025/1/19 9:53:03
竹节真的很重要,并不是竹子都能浮起来的~~
TOP
16#

真正动手探究实践,就孩子们的问题展开系列活动,关注学生
TOP
17#

真正的动手探究实践,激发学生的自驱力学习
TOP
18#

看到被震撼到了,真正地学科学,做科学
TOP
19#

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领悟竹子沉浮的秘密。
TOP
20#

蔡老师观察的很细心,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研究更是有深刻的意义,学生们大多对于老师的讲解一知半解,只有真正进行过实验后才会更加清楚明了。
TOP
21#

能坐上自己做的竹筏,这个孩子们一定特别难忘。
TOP
22#

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活动的层级进阶中不断被提升
TOP
23#

学校里那么大水池
TOP
24#

让学生做真正的竹筏,真的很有行动力。从实物出发,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船的形状结构,载重量和稳定性等各方面都要统一思考
TOP
25#

真的很用心,学生收获肯定很多
TOP
26#

做题时还做到过竹子选那种的,两头有竹节还是没有竹节
TOP
27#

这道题目确实值得推敲,学生虽然知道竹筏,但是对这个的生活经验是没有的,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没有
TOP
28#

值得学习,只有把课上所学的应用于实际,让孩子收获更多
TOP
29#

一堂好的科学课真的需要教师用心用脑用力有钞能力共同来构建的
TOP
30#

值得学习,让孩子进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