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遂昌团队潘海标2025网络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1#
看帖拓宽视野、回帖提升表达、写帖见证成长、精华展示思想!
思考者——常看常思常回!行动者——常记常写常研!


一、年度研修目标
1.论坛研讨:每周积分10分以上。
2.每月研修:每期积分3分以上。
3.理论学习:读科学刊物。


二、主要行动措施
1.积极参与:充分利用间隙时间积极参与网络研修,高质量的完成相关目标。
2.每周统计:通过统计,每周自我提醒。
3.争取精品:深入思考,争取分享更多的精品资源。

附积分办法:
1.论坛研修积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论坛研修活动,认真有效回帖发帖1次积1分,获评1个精华帖积100分;
2.每月研修积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参与1次得3分,每次参与中网络互动10次以上得10分;撰写心得体会得20分。
分享 转发
TOP
2#

欢迎开个人成长专帖!期待本年度有精彩帖子呈现
TOP
3#

《追寻科学之本》读书笔记
2025年1月15日,参加每月研修活动,听主讲老师推荐《追寻科学之本》一书。看到题目,甚是喜欢,便打算利用寒假期间阅读此书。
1月26日:“论科学与科学家”
摘录与感受:
1.一个物理学理论,只有当它的结构是由基本的基础构成时,方能令人满意。
感想:科学技术不会突然爆发式增长,是一个积累到质变的过程。也说明物理学理论是有迹可循的,这正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2.看来科学上的卓越才能和个人品质并不总是携手并进。我认为一个均衡发展的人远比最有技巧的公式运算家或实验家更有价值得多。
感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成长。我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如此,重
过程、规范、毅力等。技巧、运算能力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情感、创造力一般不会。
3.人们不应该追求容易达到的目标。人们必须培养一种本能,即追求那个要通过自己的最大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感想:把这个观点分享给学生,通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所获得的体验就是幸福。
4.人们能够形成的有关经验科学创造的最简单途径是沿着归纳方法的路线,挑选一个个事实,将它们归类,从而使它们的规律性联系清晰地显现出来。
感想:读到此句,万分兴奋,我正以“归纳-演绎-实践”的模式在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观点在此得到了肯定。
5.科学只是中的巨大进展只在很小程度上起源于这种方法。如果一个研究者去研究事物,而没有一个预设的观点,他怎么能够从万分丰富且非常复杂的经验中,挑选出一些简单得足以显示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的事实来呢?
感想:很是伤心,刚进行自我肯定就被否定。我认为我应该没错,错的是我
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观点预设,而学生没有。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的预设能力。
6.对大量复杂事实的本质的直觉把握,导致科学家去假定一个假说性的基本定律,或者几个这样的定律。自然科学中最伟大的进展……是以这种方式发生的,而它们的基础具有这种假说性质。
感想:伟大的科学家可能真的需要天赋和方法,天赋上老师难以努力,但在方法上,教师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这些方法可能就是关键能力。
7.概念如果终止了与经验的牢固联系,那它就是空洞的。
感想:可能是科学概念与科学观念的区别。概念可以记忆,但观念需要联系
和运用。
8.在技艺达到某一高度之后,科学和艺术往往在美学、可塑性和形成方面结合起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艺术家。
感想:理解到一定成都,会觉得很多事情太不可思议,最后只能用玄学来自
我安慰。
9.一切技术成就的主要源泉是那些笨拙但好思索的研究者神圣的好奇心和好玩的冲动,同样重要的是发明家的创造性想象力。
感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很重要,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探索
方法。
10.创造将造福与人类而不是成为祸害。
感想:科学要解决问题,造福人类。
11.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多样的感觉经验与一个逻辑上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个体系中,单个经验必须同理论结构以这样一种方式关联起来,即所得到的对应关系是唯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
感想:前概念→科学概念
12.物理学的概念是以量度为基础的,而且它们的概念和命题使自身可以用数学表述。
感想:为它顶个物理量,研究它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形成数学公式。
13.如果科学只是为实用目的服务,它将停滞不前。
感想:就目前而言,我刚好处于这个阶段。
14.所有科学的宏大目标是从最小数目的假说或公理除法,通过逻辑演绎来覆盖最大数目的经验事实。
感想:是否挑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来研究,然后演绎到同类其他事物上。
15.西方科学的发展基于两个伟大的成就: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
和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到因果关系的可能性的发现。
    感想:有些不太理解

小结:
科学:
1.科学是观察自然现象,揭露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3.学习科学是有方法的。如归纳——演绎,定物理量,研究它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等。
4.科学要解决问题,造福人类。
科学家:
1.科学家也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有与之相匹配的探究方法。
2.科学家对某些事物有较好的直觉(课感或天赋)。
3.科学家有正确的三观。
4.科学家往往会在多个领域同时取得较好的成就。
TOP
4#

有学习有分享,一起加油
TOP
5#

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努力
TOP
6#

1月27日: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
1.这些成就中的每一个均属“巧遇”,而这几位科学家当时的研究课题、学
术水平都和优秀科学刊物中日常发表的优秀文章没有太大差别。
感想:所以说,我们离科学诺贝尔奖很近。不过,只有实践了,才会有“巧遇”和创新。
2.首先,他们和许多科学家一样,是勤奋的;其次,他们把握住了时机,具备的高科学素养(或天赋)得到了发挥的机遇;最后,他们开拓的实际上是一个富有机遇的领域。公式:科学成就=努力·素养·机遇。其中努力包括了勤奋,素养包括了天赋,机遇包括了抓到机遇的机遇。
感想:在这个公式中,努力和素养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在综合评价中,要关注这两方面的引导。
3.这并不是因为那一时代的中国少年中值得造就的“科学苗子”比人家少,而是因为缺少适于“科学苗子”生长的土壤。
重视科学教育,营造科学学习氛围很重要。甚至校园的布置,都以可以让学生实践为优,而非直接参观的一些物件或知识。
4.可以容易地推算出,这个时机应当开始于十六七岁,正是落在高中时期。
感想:高考制度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苗子”的生长。
5.自由与宽容。宽容:探索含试错的性质,必须有一个宽容的环境。
感想:要给学生试错的机会,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思考了,有理有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规则层面尽量严要求,在知识和方法争论方面多自由。
小结:
从科学成就=努力·素养·机遇角度看小学科学教育:
1.以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
2.关注学习品质的培养,如勤奋、坚毅、专注等。
3.在课堂中多为学生创造机遇,提问、实践、发表观点的机会等。
4.规则上尽量严要求,知识和方法层面多自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