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团队李基尧《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阅读摘录及...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一杯茶、一本书,恬静而充实。一份心得,半点所得,分享和督促,尽在此贴!


                  
分享 转发
TOP
2#

在真实的环境中研究真科学、学习真知识

  《课标解读》中反复提到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怎样良好的课堂情境,也可以说怎样的课堂情境才是良好的,这是我们需要思索的。  

  《课标解读》中提到了创设学习情境要尽量真实,要能产生问题,要支持学生探究。那么怎样的情境是真实的,是能产生问题的,是支持学生探究的,我个人认为就只有生活中的情境才是真实的,才能产生问题,才真正支持学生去探究。
  我们学习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和了解自然、社会,获得科学知识,并且通过已学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未知的自然和社会中的科学现象。
  我们也不难发现科学教材本身所选取的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真实情境产生的科学问题、科学知识,教材的要求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那么如何真正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呢?其实这个一点儿也不难,因为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活教育》中陈鹤琴先生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大课堂。
  所以我们要不断挖掘符合学生实际、能产生问题的、支持学生研究的生活情境去对应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探索科学现象,并运用到生活中。
  我们要沉下心来去挖掘每一课科学教材背后的真实生活情境,去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常见的生活情境,不要再追求高大上的、虚空的学习情境,不要把科学学习包装成神秘的、深奥的氛围。
  情境是问题产生的起点,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各类活动,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概念、解决现实问题,发展核心素养。
最后编辑付出永远美丽 最后编辑于 2025-02-15 16:36:06
TOP
3#

读后感占楼2
TOP
4#

新版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体现为四个方面:注重综合,加强实践,重视思考,立足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科学课程是关于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知识系统的一门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科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亲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探究实践过程;科学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最后编辑付出永远美丽 最后编辑于 2025-01-27 10:52:15
TOP
5#

如何创设适合的情境培养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

《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指导,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是义务教育公平性原则的体现,也反映出现代科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思想。
(一)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实现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必须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
(二)科学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时表现出来,这要求科学教学应能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情境可以分为课堂情境、班级情境、学校情境、社会情境,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课堂情境,但这四类情境不仅要从课堂来思考,还要从社会来思考,使情境实现以下几种功能:第一、情境要尽量真实;第二,情境要能产生问题;第三,情境要支持学生探究;第四,情境要促进互动与迁移。
最后编辑付出永远美丽 最后编辑于 2025-02-03 15:17:14
TOP
6#

观看你的读后感,先占位
TOP
7#

等读后感
TOP
8#

每天阅读,每天反思,期待收获满满的2015
TOP
9#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需重视的要求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需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真实问题情境;紧扣学科教学内容,突出课堂教学重点;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符合最近发展区要求;能够引起认真冲突,充分激发积极思维;引起学生积极情绪,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激活科学思维互动,实施积极学习反馈;建立平等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具有形象性、探究性和可感知性
TOP
10#

《标准》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价值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观念是科学课程学科内容的集中体现,是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探究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实践活动包括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也包括了校内外科技活动和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活动。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方面,这一条尤为重要。义务教育科学课标组长胡卫平教授曾谈到,“态度责任是学生基于对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在探究实践的支撑下,通过科学思维内化而形成的必备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课程中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方向性。”
TOP
11#

读书并且留下读书笔记,对成长的帮助最大了
TOP
12#

工程设计与物化的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初步认识到设计方案受多个因素的影响,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认识到制作模型是历经评估验收,发现不足并进行反复改进的过程。   2.科学思维:分析、比较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基于“结构和功能”等科学概念,通过发散思维,提出多种结构模型并交流。
   3.探究实践:初步掌握工程实践的过程,具备初步使用工具、制作实物模型的能力。
   4.态度责任:体会展示设计作品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形成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TOP
13#

准确理解“科学思维”内涵

  作为素养之核心的科学思维,《标准》将其定义为“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模型建构素养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
  推理论证素养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
  创新思维素养体现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TOP
14#

学习了,一起阅读课程标准解读
TOP
15#

准确理解“科学观念”的内涵

  “科学观念”内涵的阐释,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理解”、“认识”和“应用”,首先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其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认识,最后把认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形成逻辑严密的层级结构。  科学观念不等同科学概念。科学观念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基础上所形成的知识系统,也包括获得这些知识的认识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科学观念中的核心概念是科学课程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既是“科学观念”核心素养中“认识”和“应用”的凭借,又有其他核心素养的基础。
  科学概念具有跨学科性。
TOP
16#

学习了,我也去好好阅读一下课标,谢谢分享
TOP
17#

学习了 马上行动
TOP
18#

准确理解“科学思维”内涵之模型建构素养

  作为素养之核心的科学思维,《标准》将其定义为“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模型建构素养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标准》中的“模型结构”可以从模型理解、模型建构两个层面进行理解。模型理解是指对科学概念、结构、关系、过程、系统以及循环的理解,表现为能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模型建构指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确定和表达事物的关系。模型的建构基于对事物结构、关系、过程等的理解,建构起来的模型可以用来进一步理解和解释科学现象、概念、规律等,进一步解决问题。
最后编辑付出永远美丽 最后编辑于 2025-02-15 10:57:56
TOP
19#

  推理论证素养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推理论证包括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科学推理指提出假设,运用合理证据对假设进行验证,确定、分析和评价科学实验中的变量控制;科学论证指基于证据的论证,构建令人信服的论点,支持或反驳对科学现象的解释。  

  创新思维素养体现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思维包括创新观点和创新行为两个方面,创新观点指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创新行为指能突破对常见物品功能的思维定势,利用重组和发散等思维方法,提出不同的想法等。
最后编辑付出永远美丽 最后编辑于 2025-02-15 16:35:50
TOP
20#

制定科学思维教学目标

  在对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科学推理发生在基于问题提出科学假设,确定、分析科学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基于证据和逻辑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中;科学论证发生在基于证据提出自己的科学观点,使用证据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开展基于证据的反驳等过程中;模型构建发生在分析、解释模型所涉及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使用模型解释科学现象和过程、阐明科学概念等,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确定事物的共性特征等过程中;质疑创新发生在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善于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依据事实或推理提出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个性化思路和见解等过程中。在这些过程中要使用到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推理、联想、想象、重组、发散、定势、辩证思维、臻美、空间认知等具体的思维方法。
TOP
21#

探究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

   1.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   《标准》中探究实践包括科学探究和工程探究。科学探究设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8个方面,可以概括为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大要素;工程实践涉及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计划、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要素,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设计探究实践目标,要根据学习内容设置到具体化、可操作化的程度,才能在教学中落实,学生才容易学习和掌握。
   2.制定教学目标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基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聚焦相应的核心概念,组织前后相关的系列学习活动,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已有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目标。
  3.制定教学目标应同时关注科学思维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探究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经验支撑。
  思维的发展往往与真实情境的活动有关。制定探究实践目标时,要加强与生活经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和实施探究实践,探究实践的诶一个要素都要关联学生的科学思维。
TOP
22#

科学态度的体现

标准中表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科学态度体现在这些方面:1.具有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科学兴趣)
2.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实事求是)
3.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独立创新)
4.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包容不同的观点(合作共享)
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责任)
6.能对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遵守科学技术应用中的公共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利益(科学伦理)
结合《标准》对科学态度及责任的要求,为了贴近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从好奇心、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社会责任、科学伦理等方面来制定学生的态度责任目标。
TOP
23#

科学课程标准,融合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理念,为小升初的衔接做了准备。
TOP
24#

  《标准》“课程内容”部分的第一个核心概念是“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本核心概念包括7个学习内容,即“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常见的化合物”“物质由元素组成”“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常见物质分类”。小学阶段对本核心概念的学习,其价值在于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形态与结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建立物质的概念,初步发现物质结构与其性质、功能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TOP
25#

  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核心概念的学习可以引导小学生初步的物质观念,使学生渐进地养成从“物质”的视角观察自然事物。与此同时,启发和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描述周围的物质,探究物质形态和简单特点,逐步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不断激发小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观察与实验意识和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并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的乐趣,养成基本的科学品质,为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TOP
26#

摘录是一种优秀的学习方法
TOP
27#

摘录需要坚持,坚持下来肯定会收获满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