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用影视弥补现代教育的缺陷 [复制链接]

1#

[转帖]用影视弥补现代教育的缺陷

 

毛朝晖


  19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这是相对于国家而言;对于个人,我觉得倒不如用“硬环境”和“软环境”来描述更恰当一些。粗略地区分,“硬环境”就是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比如饮食、住房、交通、通讯以及公用设施等;“软环境”就是日常生活的文化环境,比如道德、礼仪、艺术、娱乐以及社会交际等。在现代人的生活里,影视是“软环境”中尤其显著的部分。最近,报章上有很多人在谈论《蜗居》和《十月围城》,我也观赏了《蜗居》全剧,想就此展开一些教育方面的讨论。


古典教育留给我们的思考


  中国古典教育根本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它以儒家为主干,而儒家教育又以经学为核心。《礼记·经解》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劈头“其为人”三个字,就点破了经学教育的出发点是做人,而不是做事。《大学》说格物、致知,乃至治国、平天下,都应该“以修身为本”;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可见,古典教育的主旨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做人。明朝学者王阳明二十来岁时,别人问他有什么理想,他回答要做第一等人;别人很好奇,就问他是不是想考个“博士学位”,他摇摇头;又问他是不是想中状元,他还是摇摇头;终于,别人忍不住了,问他到底想做何许人,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圣人”。——古典教育固然已为陈迹,但这番对话却给我们留下永久的思考。


  西方古典教育原本也是如此。柏拉图认为:“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便会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改造。”很明显,柏拉图的出发点也是做人。在接下来的两千年中,这种观念就一直作为西方教育的主流,当然,它在历史中拥有难以计数的变相。在基督教教育中,它表现为对于道德和信仰的强调;在洛克那里,它表现为“绅士”教育的理想;直到福禄培尔,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自觉行动的、有思想的人”。直到十六七世纪,随着科学的蓬勃发展,这种观念才被逐渐扭转。1694年,德国率先将科学编入大学课程;但一直到十九世纪,德法英美各国才普遍接受科学作为学校的重要课程。


影视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缺陷


  科学教育兴起于欧洲,如今已然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式,然而它的缺陷却不容忽视。首先,“科学”并不能涵盖生活的全部,换言之,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来看,科学教育存在许多缺陷。比如爱情的经验,人情世故的教训,家庭生活的诀窍等等,无论是英语、华文,还是数学、物理,都不对此负责;就连公民道德课,常常也只轻轻带过,甚或因为不是考试科目而被随意淡化。其次,与科学教育相伴而生的是学科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如英国学者詹姆斯·米尔所描绘,教育的目的乃是“使个体成为一个为自己和同样的人谋幸福的工具。”我们时常被提醒社会对于我们所属专业的、职业的需要,而甚少被关注我们作为个体的、整体的人的需要。从接受学科教育开始,我们就只是作为部分而被关注并存在着,而不是作为整体而被关注并生活着。


  依附于学校的科学教育,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产物,其优点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它的实用性和高效性,显然是古典教育所无法比拟。但它的缺陷也不容掩盖。就现代生活的“软环境”来考量,影视本身即是一种教育。通过影视媒体,我们从来不曾如此亲密地触摸时代的气息,追逐时代的步履,感受时代的旋律,像《十月围城》那样反省历史的浮沉;像《蜗居》那样感受同代人的酸甜苦辣。学校教育中所不承载的贩夫走卒,也透过影视,展现他们的人生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我们感动;因为感动,所以我们受到教育,从专业和职业中苏醒过来,寻觅各自被忽略、被遗忘、被损伤的个体的、整体的生活,而这,正是影视对于现代教育的一种弥补。


作者在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谢谢喻老师的推荐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3#

从头仔细读了一遍,学习了。
呼吸,每个时刻都不同。
TOP
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在科学中寻找快乐!
TOP
5#

有同感
TOP
6#

教育片学校不少,可是发现使用率不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