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晚,通过桂馨网络研修,我聆听了湖南师大教科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刘德华老师主讲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国际视野》。
首先,刘老师就“蚯蚓”单元教学提了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1.为什么选择蚯蚓?
2.王老师研究蚯蚓的知识储备够了吗?
3.王老师寻求了哪些人和机构的帮助?
4.三年级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
5.他们做了哪些事情?
6.班级学生如何以小组形式分工的?
7.延续的时间前后有几个星期?
8.他们的科学探究效果如何?
结合这些问题,刘老师谈了自己的认识,也启发各位老师思考。
第二, 就“蚯蚓”单元教学的背景做了简要解说
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课堂教学运用到的理论支撑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第三, 就科学教育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做了简要讲解
1.科学:历史上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且举了各时期及代表人物对科学的认知。
2.教育:持多元的观点。
3.科学教育:小学科学、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与地理部分。
4.国际视野:欧美国家为主。
5.科学与技术、工程的关系:在广义的理解中,科学也包括技术与工程。
6.科学的四个维度:系统知识;探究活动;思维方法;科学精神。
第四,较为详细的介绍了美国的科学教育便准与课本
1.美国的科学教育标准:简要介绍了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
2.美国的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厚;丰富;插图详实;颜色多样;课阅读性强;作业题型多样;以及检测等。
结合科学探究或科学方法几个探究要素做了较详细的解说,举了一些实例。
第五,结合美国科学教育,着重阐述了科学的12项技能
1.观察:看、听、闻、触、尝
2.分类: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
3.测量和运用数字:包括时间在内的各种测量,估算与记录。
4.交流:用口语和书面语、行为、图、表和其他呈现信息的方法。
5.推论:建立在事实和观察基础上。
6.预测:在观察和经历的基础上提前陈述即将发生的事情。
7.收集、记录和解释数据:收集和理解信息,用图表整理资料。解释包括发现可能导致新问题与新观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8.确认和控制变量:实验中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是变量,还需要让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9.操作性定义:基于个人经验的事物、事件和观念,如植物是一种绿色生物,附在土壤里,自身不能移动。10.提出假设:给问题提出可能性的答案,或者对事情的发生做出有教养性的解释,假设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
11.做实验:收集证明以验证假设的对错。
12.创建和运用模型:设计和创建过程与实物的物质模型或者代表实物与观念的金属模型
最后,刘老师结合美国等国科学教育谈了自己的总结与反思
1.科学教学倡导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深度学习
2.科学教师需要理解科学与教育的相关概念体系
3.标准的规范化与课本的地方化
4.科学教学的探究与阅读的结合课外校外活动的丰富多元教师培养重视探究活动
本次讲座,刘老师结合教材谈到教法,从欧美科学教育聊到日本的科学教育-----从社区到博物馆,从教室到户外……跟着刘老师的讲解分享,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科学老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把身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升为不自觉的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