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团队沈菲2025成长专帖 [复制链接]

31#

2.28教学论文撰写培训活动有感
参加完邢老师关于教学论文撰写的培训活动,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此次培训为我在教学论文写作的迷雾中指明了方向,让我对教学论文的价值体系有了全新且深入的认识。
邢老师提出的文章价值体系包含原创性、科学性、重要性、新颖性和可读性,这一理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对教学论文的理解。原创性强调了论文要有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科学性要求我们的研究方法和论述逻辑严谨可靠,每一个观点都经得起推敲;重要性则提醒我们关注研究课题对教学实践的实际意义,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新颖性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要做到新颖,要么解决新问题,要么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甚至可以借助新工具解决老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教学中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态、新工具,不断探索创新。“生”这一要点,也让我明白,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具体办法,是提升论文深度和质量的关键。
此次培训不仅让我掌握了教学论文撰写的关键要点,更激发了我探索教学研究的热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积极关注教学中的问题,努力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论文,为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TOP
32#

培训反思:聚焦教学方法与学生成长

20250312教研反思
参与此次培训,我收获颇丰,对教学有了全新且深入的思考。
沈老师在“观察鲫鱼”课程中,以巧妙的导语开启教学,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进行细致观察。这让我意识到,精准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关键。一个好的导语,能像磁石一样,将学生迅速带入学习情境。
戚老师的“种子孕育新生命”一课,学生对子叶发育的困惑引发了我的关注。面对学生的疑问,戚老师借助视频直观展示,配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解开谜团。这使我明白,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点时,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视频,能化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理解。同时,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要适时提问、启发,推动学生思考。
徐老师对一年级下册教材的培训,让我明晰了编者意图以及教学中的评价与引导方向。徐老师强调,小学阶段不应只看重成绩,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才是重中之重。这为我的教学观念敲响警钟,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多给予鼓励与肯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树立积极学习态度。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不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在未来教学中,我将借鉴优秀教学经验,改进自身不足,关注学生困惑,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TOP
33#

0250315每月研修
参与这次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解读2022版讲座,犹如推开了一扇全新的知识大门,让我对科学教育有了更为透彻且深入的领悟。
陈老师的分享从学习进阶、跨学科学习评价等七个维度徐徐展开,逻辑严谨,事例生动。就拿跨学科学习评价来说,以“船的研究”为例,把科学课程对船体积的探索与数学里体积测量知识融会贯通,让我真切认识到跨学科学习是知识的深度融合,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思维,提升他们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在学习进阶方面,借助斜面学习在不同年级课标的变化,直观呈现出学生知识与能力逐步深化的过程,时刻提醒着我们教师,教学必须紧密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裴老师把新课程标准解读巧妙地分为起航、破浪、导航、校准四个部分,从立足课程改革、建构结构化内容、聚焦实践路径三个篇章层层剖析。立足课程改革篇章让我清晰地理解了课程标准修订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一切都是为了培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建构结构化内容篇章则为教师提供了把握知识结构的方法,助力学生搭建起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聚焦实践路径篇章着重强调了科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蒋老师从AI与教学的角度,结合春晚节目引发的思考,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春晚节目中AI技术的精彩呈现,映射出科技在当下社会的飞速发展。这让我们意识到,科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将AI等前沿科技融入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AI工具丰富教学资源,比如利用AI模拟科学实验,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借助AI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实现个性化教学。AI不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此次讲座为我的科学教学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我将把各位老师的理念与方法融入日常教学,努力让科学教育在每一位学生心中绽放光彩 ,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TOP
34#

期待更多的分享
TOP
35#

每月研修20250515研修感悟:
三位老师的教育故事,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教育画卷,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让我深受触动。
章老师二十年如一日投身网络研修,坚持一课一反思、材料精细归类,精心打造“科学一分钟”等项目。这种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不仅为学生搭建起便捷高效的学习平台,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张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怀热爱、不断钻研,就能让网络资源转化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养分,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专业的进阶。
徐老师积极参与工作室活动,深耕专业领域,成果丰硕。她设计的“五一”“十一”特色作业,打破传统作业模式,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深度。这启示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开放交流与大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黄老师扎根教育二十八载,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初心不改。他带领学生走进田间探索自然,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科学之星总动员”“科学俱乐部”等活动的开展,让科学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趣味与探索的奇妙之旅。在与同事的交流中,她深刻诠释了教育是双向滋养的过程,在培育学生的同时,自身也收获了满满的成长与幸福。
三位老师的事迹让我明白,教育是一份需要热爱、坚守与创新的事业。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永葆教育初心,积极探索实践,就能为学生的成长贡献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TOP
36#

20250615 每月研修有感:
杨老师执教的《放大镜》一课,在 “凸度” 概念的层级建构设计上极具匠心,如同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往科学认知的阶梯。
第一层级的现象层,杨老师以生活现象为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各类放大镜,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放大镜的外观、形状等特征。学生通过触摸、观察不同放大镜,直观感受其外部差异,在观察与描述中发展具体形象思维。这一过程就像在为科学认知打地基,学生通过实际感知建立起对放大镜的初步印象,能快速判断出哪些是放大镜,哪些不是,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第二层级的原理级,杨老师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成像特点与 “凸度” 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观察不同凸度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在推理与论证过程中,逐步理解 “凸度” 这一抽象概念。他们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将具体的观察转化为逻辑思考,抽象逻辑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第三层级的应用级,杨老师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水等制作简易放大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的 “凸度” 知识迁移应用,大胆尝试创新,同时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优缺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更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中语音采集器等 AI 大模型的运用,能实时记录、分析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教师更精准地把握学生思维动态,进一步推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三个层级目标明确、活动丰富,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科学学习体系,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
TOP
37#

一节一节反思,一点一点积累,慢慢的就会成长起来。
TOP
38#

期待更多分享
TOP
39#

202507每月研修有感:
谢老师《分析一个环境问题》这节课,在真实情境的构建上颇具巧思,让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知从抽象变为具体。教师以校园环境治理这一学生日常可见的场景为起点,搭建了贴近生活的学习支架,使原本可能疏离的环境治理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课堂的情境迁移设计尤为亮眼:从校园治污的具体实践延伸到余杭塘河治理的深度探讨,形成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递进。这种迁移不仅让学生看到知识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逻辑,更通过余杭塘河这一本地化大型案例,完整呈现了污染治理的专业流程,为学生提供了可参照的实践范本。任务驱动的设计贯穿始终,从课堂探究到课后作业均体现出很强的实操性。课堂环节遵循“发现问题—制定方案—模拟论证”的逻辑,复刻了专业治污的工作路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值得关注的是角色模拟与智能技术的融合:通过游船船主、养殖户等多元角色设定,学生得以从不同利益视角审视环境问题,在模拟协商中理解冲突平衡的复杂性。这种设计不仅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更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治理需兼顾多方诉求。这样的课堂培养的不仅是知识运用能力,更是具有全局视野和责任意识的公民素养,这种素养的培育,恰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价值所在。
TOP
40#

感谢分享,多分享多交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