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知识】二十四节气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其由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以下是其主要阶段:


早期雏形
早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已出现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初步确定了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


观测依据
• 斗转星移:上古时期,人们依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判断节气变化,即“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 土圭测影:中原地区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遗址时期,已使用土圭法测影。周公利用圭表测影测定了“冬至”,确立了一年中最长的日影对应的节气。


正式确立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完善沿用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即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它将黄道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个节气。
分享 转发
TOP
2#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它将一太阳年(回归年)划分成24段,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周而复始。其中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代表春季的开始;雨水意味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昼夜平分。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夏天开始;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表示有芒作物成熟;夏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立秋标志秋天到来;处暑意思是暑气即将结束;白露是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又平分;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凉;霜降是表示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意味着冬季开始;小雪、大雪表示降雪的程度。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小寒之后是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它不仅反映季节变化,还体现了物候、气温变化等诸多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

TOP
3#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和含义:


春季
• 立春:每年公历2月3日至5日交节。又名正月节、立春节等,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万物开始复苏涌动,也标志着春耕播种的开始。
• 雨水:公历每年2月18日至20日左右交节。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空气变得温润,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
• 惊蛰:每年公历3月5日至7日交节。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即将苏醒,开始活动,也是春耕大忙的季节。
• 春分:每年公历3月19日至22日交节。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长度相等,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中国进入早稻播种时期,越冬作物也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清明:公历每年4月4日至6日交节。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长出新枝芽,万物生长,农民忙着春耕、春种,同时这一天有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的习俗。
• 谷雨:每年公历4月19日至21日交节。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谷雨后气温回升很快,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 。


夏季
• 立夏: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交节。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万物生长旺盛,宣告春天结束,孟夏时节正式开始,气温显著升高,雷雨天气开始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
• 小满:每年公历5月20日至22日交节。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自然界的植物也比较丰满和茂盛,春种作物正值生长旺盛期。
• 芒种: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交节。天气渐热、白昼渐长,“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成熟,“种”指种子,此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稻、黍稷等。
• 夏至:每年公历6月21日至22日交节。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大地万物生长旺盛。
• 小暑: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没有达到极致,标志是出梅然后入伏,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大雨常与大风、雷暴相伴,有时还有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 大暑: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交节。指炎热之极,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秋季
• 立秋: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交节。意味着夏去秋来,秋天的开始,此时秋雨频繁,农作物开始成熟,此后气温逐渐下降,但许多地方仍然处于炎热之中,有“秋老虎”的说法 。
• 处暑: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交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气候变凉的象征,三伏天气已过或是接近尾声,到处一派秋收的景象。
• 白露: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交节。白昼尚热,但傍晚后气温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夜晚之后温度可下降到二十几度,此时天气转凉,水汽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物体上凝结成露。
• 秋分: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也是秋季的中分点,平分了秋季。
• 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至9日交节。气温更低,露水更凉,此时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北方地区已呈深秋景象,南方地区也秋意渐浓,是秋收、秋种、秋管的重要时期。
• 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交节。表示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到来,此时农作物陆续进入收获期,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初霜,南方地区则霜期较晚。


冬季
• 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交节。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农作物收割后要进行收藏和储存,动物也开始准备冬眠,人们也开始添衣保暖。
• 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至23日交节。表示降雪开始时间和程度,此时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少量降雪,气温下降,黄河以北地区已到封冻季节,南方地区则开始进入冬季,气温逐渐降低。
• 大雪:每年公历12月6日至8日交节。降雪量比小雪时更大,范围也更广,北方地区常常是雪花飞舞,银装素裹,南方地区偶尔也会出现降雪,此时是冬小麦越冬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做好防冻、防寒工作。
• 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交节。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长,民间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 小寒:每年公历1月5日至7日交节。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极低,北方地区滴水成冰,南方地区也比较寒冷。
• 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至21日交节。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大寒过后,又将迎来新一年的立春,天气逐渐回暖,在大寒时节,人们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时也开始为迎接新年做准备。
TOP
4#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生活有多方面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它依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参考。比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农民可以根据节气把握播种、灌溉、收割等时机,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日常生活中,节气和养生紧密相连。例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提醒人们调整作息;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民间有冬至进补的习俗,人们会吃饺子、羊肉汤等来抵御寒冷,滋养身体。
节气也丰富了文化生活。许多传统节日和节气有关,如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在大暑,各地会举办消夏活动;小雪过后,有些地方会开始制作腊肉等传统美食。
在气象学上,节气的划分可以辅助理解气候变化规律。它是长期气象经验的总结,帮助人们对天气变化有大致预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TOP
5#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医学主要在养生保健方面有诸多影响:


从预防医学角度看,节气的变化提醒人们预防疾病。比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气温适中,此时应注意调整作息,避免生物钟紊乱引发的疾病。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人们可以提前做好保暖措施,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等病情加重。
在中医养生领域,节气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节气变化密切相关。例如,在立春阳气上升之际,适合养肝,可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运动等方式来促进肝气的疏泄。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体易出现中暑、脱水等情况,医学上会根据这个节气特点,指导人们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且调整用药。
在康复医学方面,结合节气特点调整康复计划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如在白露之后,天气转凉,对于一些关节疾病患者,要注意关节保暖,在康复训练中适当增加温热疗法,帮助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
TOP
6#

很应景哦,马上二十四节气要轮完了,对老师来说也是补充知识充电
TOP
7#

二十四节气的发明对我国的农业指导有着重要的影响,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
TOP
8#

每次教学到三年级天气单元时,就会感慨古人的智慧
TOP
9#

古人的智慧结晶,我们受益了!
TOP
10#

这张二十四节气图很特别,是自己做的吗
TOP
11#

这张二十四节气图很特别,是自己做的吗
蔡春芳 发表于 2024/12/27 14:21:51
是来自百度的,哈哈
TOP
12#

发散: 天有二十四节气 地有七十二候
TOP
13#

二十四节气即将结束,新的一轮又要开始,正好又复习一遍
TOP
14#

快立春了。
TOP
15#

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很接地气
TOP
16#

24节气,我们先辈的智慧结晶,只是随着环境的改变可能也需要改变
TOP
17#

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经验成果,古人的智慧让人惊叹!
TOP
18#

古人的智慧
TOP
19#

古人总结得很雅致
TOP
20#

总结的真好
TOP
21#

推测一下:24节气,是从一年的观测开始的,一年长度的确定,应该是利用土圭测量正午影长确定的。
TOP
22#

是古人的智慧
TOP
23#

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古人太厉害了
TOP
24#

介绍的非常详细,感谢分享。
TOP
25#

古人的智慧,了解到了每个节气的特点。
TOP
26#

图片很赞!
TOP
27#

发散: 天有二十四节气 地有七十二候
稻草堆里的鱼 发表于 2024/12/27 15:03:44
这里含科学和数学的融合,巧而简。
TOP
28#

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
TOP
29#

回复 8楼氯气有毒的帖子

惭愧,已经上到这一课,24节气就草草带过了,不知道拓展些什么?
TOP
30#

二十四节气有很多值得深入了解和学习的点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