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和含义:
春季
• 立春:每年公历2月3日至5日交节。又名正月节、立春节等,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万物开始复苏涌动,也标志着春耕播种的开始。
• 雨水:公历每年2月18日至20日左右交节。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空气变得温润,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
• 惊蛰:每年公历3月5日至7日交节。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即将苏醒,开始活动,也是春耕大忙的季节。
• 春分:每年公历3月19日至22日交节。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长度相等,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中国进入早稻播种时期,越冬作物也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清明:公历每年4月4日至6日交节。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长出新枝芽,万物生长,农民忙着春耕、春种,同时这一天有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的习俗。
• 谷雨:每年公历4月19日至21日交节。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谷雨后气温回升很快,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 。
夏季
• 立夏: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交节。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万物生长旺盛,宣告春天结束,孟夏时节正式开始,气温显著升高,雷雨天气开始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
• 小满:每年公历5月20日至22日交节。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自然界的植物也比较丰满和茂盛,春种作物正值生长旺盛期。
• 芒种: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交节。天气渐热、白昼渐长,“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成熟,“种”指种子,此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稻、黍稷等。
• 夏至:每年公历6月21日至22日交节。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大地万物生长旺盛。
• 小暑: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没有达到极致,标志是出梅然后入伏,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大雨常与大风、雷暴相伴,有时还有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 大暑: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交节。指炎热之极,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秋季
• 立秋: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交节。意味着夏去秋来,秋天的开始,此时秋雨频繁,农作物开始成熟,此后气温逐渐下降,但许多地方仍然处于炎热之中,有“秋老虎”的说法 。
• 处暑: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交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气候变凉的象征,三伏天气已过或是接近尾声,到处一派秋收的景象。
• 白露: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交节。白昼尚热,但傍晚后气温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夜晚之后温度可下降到二十几度,此时天气转凉,水汽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物体上凝结成露。
• 秋分: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也是秋季的中分点,平分了秋季。
• 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至9日交节。气温更低,露水更凉,此时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北方地区已呈深秋景象,南方地区也秋意渐浓,是秋收、秋种、秋管的重要时期。
• 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交节。表示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到来,此时农作物陆续进入收获期,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初霜,南方地区则霜期较晚。
冬季
• 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交节。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农作物收割后要进行收藏和储存,动物也开始准备冬眠,人们也开始添衣保暖。
• 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至23日交节。表示降雪开始时间和程度,此时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少量降雪,气温下降,黄河以北地区已到封冻季节,南方地区则开始进入冬季,气温逐渐降低。
• 大雪:每年公历12月6日至8日交节。降雪量比小雪时更大,范围也更广,北方地区常常是雪花飞舞,银装素裹,南方地区偶尔也会出现降雪,此时是冬小麦越冬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做好防冻、防寒工作。
• 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交节。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长,民间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 小寒:每年公历1月5日至7日交节。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极低,北方地区滴水成冰,南方地区也比较寒冷。
• 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至21日交节。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大寒过后,又将迎来新一年的立春,天气逐渐回暖,在大寒时节,人们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时也开始为迎接新年做准备。